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什么是吊桥效应恋爱错觉 什么是吊桥效应并用情绪的二因素理论解释一见钟情

什么是吊桥效应? 吊桥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另一…

什么是吊桥效应?

吊桥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另一个人,那么他会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吊桥效应谁提出的?

1、浮桥效应,又称吊桥效应,由阿瑟·阿伦提出。是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一个异性,那么他会误以为眼前出现的这个异性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从而对其产生感情。

这是因为情绪受到了行为的影响,在吊桥上,由于危险的情境,人们会不自觉地心跳加快,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吊桥效应是好是坏?

好。

吊桥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过吊桥的时候,产生了心跳加快的生理反应。如果此时让他(她)遇到一位异性,那么他(她)就会产生一种心动的、被爱击中的感觉。这种心动是生理上的“心”动,但是人们会误认为是真正的心动。在比较危险和刺激的环境下更容易擦出爱情的火花。

吊桥效应怎么破?

克服吊桥效应:

要摆脱他的影响很简单,不断重复看讨厌的东西听难听的音乐或者损失厌恶的时候看他的照片,通过长期高频强化训练可以某种程度上转移掉他。

更简单的是,每天简单的想象对方的面部,默念这个人会害死你,久而久之,你的潜意识也会相信这件事情,这个类似吊桥效应,你的潜意识无法判别真假,只会因为训练建立因果关系。

光遇中的吊桥效应?

在光遇这个游戏里,有一个很残酷的现象:很容易对一个人动心,却很难走远。为何会如此?因为吊桥效应。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吊桥效应”。 当一个人处在吊桥上时,会因恐惧而心跳加速。 这种状态下看到异性,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会错把这种由情景引起的心跳,理解成对方带来的心动,所以这时候,很容易动心。

鹊桥效应是啥?

鹊桥效应又叫“吊桥效应”是由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心理学教授阿瑟·阿伦提出的,它指的是当一个人在过吊桥的时候,在这种紧张的环境中,会不自主地心跳加快;但是当他遇上了另外一个人,那么他就会把这种心跳加快解释为自己对对方心动了。

阿瑟·阿伦给了大家一个启示,即危险或者刺激性情境可以促进彼此感情。关于“吊桥效应”有一系列的实验,比如漂亮的女助手让一些男生完成一个问卷,完成问卷的地点分别有安静的公园、低矮的石桥、危险的吊桥;让一组人跑步十分钟,跑步之后立刻观赏女大学生的视频录像等等。

在这些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人们处于危险或者刺激性的情境之中的时候,会不自主地心跳加速,因此那些在危险的吊桥上的参与者,以及跑步十分钟之后的男学生更容易在生理上有激动。所以,他们会对自己的生理表现寻求一个合适的解释。

吊桥效应?

著名情绪心理学家阿瑟·阿伦(Arthur Aron,1974)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现场实验,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了其中的缘由。实验中,研究者找到一位漂亮的女性做为研究助手,由她到一些大学男生中做一个调查。调查的内容并不复杂,首先,让这些被试完成一个简单的问卷,然后,根据一张图片编一个小故事。实验的特别之处在于,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被分为三组,调查发生在三个不同的地点。一是一个安静的公园;二是一座坚固而低矮石桥上;最后的地点是一座的危险的吊桥。这位漂亮的女性在对所有的大学生进行完简短的调查之后,她把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都告诉了每一个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如果他们想进一步了解实验或者跟她联系,则可以给她打电话。研究者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大学生们会编出什么样的故事,谁会在实验后给漂亮的女助手打电话?

参加实验的大学生编撰的故事千差万别,给女助手再打电话的人也是各不相同。实验结果最有趣的发现是:与其他两组相比,在危险的吊桥上参加实验的大学生给女调查者打电话的人数最多,而他们所编撰的故事中,也更多含有情爱的色彩。

研究者利用情绪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与人们的一般常识不同,个体的情绪经验并不是因自身的遭遇而自发形成,它是一种两阶段的自我知觉过程。在这一历程中,人们首先体验到的是自我的生理感受,然后,人们会在周遭的环境中,为自己的生理唤醒寻找一个合适的解释。例如,根据这种理论,在情绪体验的过程中,你首先感受到的是自己生理表现与以往有所不同,如,觉得浑身发热、心跳加速、手有点抖,接下来,你会不由自主地到环境中寻找线索来解释此时自己的生理表现:

如果此时你正碰到愤怒的大黑熊,你会感觉“真是可怕!”

如果此时你正碰到令你神魂颠倒的人,你会感觉“这是爱慕或情欲”;

如果此时你正拿到期末考试题,你会感觉“这是焦虑”;

如果此时你在健身房,你会觉得“这根本与情绪无关”……

换言之,你的情绪体验,更多取决于你对自身生理唤醒的解释,而不一定来源于你的真实遭遇。然而,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对同样的生理表现可能会存在着不同的但都是合理的解释,有的时候,人们会很难确定我们的生理表现是由哪一种因素造成的。比如,当你跟一位心仪的异性看恐怖电影时,你感受到自己心在怦怦乱跳,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那么,这是电影情节太过恐怖呢?还是身边的人物令你心动?你不可能说,“此时,我生理表现的57%是来自异性的吸引力,32%来自恐怖电影,另外11%是因为刚吃的零食来不及消化”。很多时候,由于难以准确地指出自己生理表现的真正原因,我们会对产生对情绪的错误认识。比如,将看恐怖电影引起的心跳过速理解为身边异性致命的吸引力。在心理学上,将人们对自己的感受做出错误推论的过程称之为唤醒的错误归因(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现在我们回到阿瑟·阿伦的研究。大家知道,当人居于危险的情境中时,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形成相应的恐惧之情,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那些参与调查的男大学生而言,无疑,那些在危桥上的参与者们更容易在生理上有所激动。根据情绪的二因素理论,他们会对自己的生理表现寻求一个合适的解释。与其它两组参与者不同的是,对于自己心跳和呼吸的异常表现,在吊桥上的男生可以产生两种都看似合理的解释,一是因为调查者的无穷魅力让自己意乱神迷,二是因为吊桥的危险让自己心如撞鹿。两种解释似乎都有道理,都可以接受,而真正的原因却是难以确认的。在这样模糊的情境下,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生理唤醒进行了错误归因,即,对于吊桥上的一些人,本来是危险的环境致使他们心跳过速,但是他们却将这错误地理解为是调查者的魅力所致了。而正是这样的原因,导致了那些处于危险情境中的男大学生们,与其它环境中的人相比较,对自己身边的调查者产生了更多的兴趣,更多地拨通了漂亮女调查员的电话,情绪二因素理论也可以解释我们在生活中或者影视中常常看到的场景:漂亮的女士处在危险中,英俊的男生英雄救美后与其喜结良缘;恋爱中的两性在丛林中追来跑去,然后在角落里的深情一吻;为了躲避危险一男一女携手狂奔,然后是彼此情感的进一步升华;玩完刺激无限的过山车,年轻爱侣们的心似乎更贴进了……这所有的场景都有一致之处,首先是相应的场景引发了人们的生理唤醒,如心跳加快,;然后其间的人们有意或无意中将这种反应看做了“我为他(她)而心跳”(虽然认识不一定正确),最终导致了更进一步的相亲相爱。

阿瑟·的研究似乎也给恋爱中的人一个启示,那就是危险或刺激性的情境可以促进彼此的感情。当你正有心中正有一个心仪的对象,并想进一步增进彼此的感情,如果你知道了爱情与生理唤醒的关系,那么或许对你下一次约会的地点有所帮助。

当人们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例如欢笑、焦虑或恐惧的时候,更加能够发现别人的吸引力。1974年,埃伦曾在温哥华的卡皮诺拉吊桥上验证过这个理论。这条世界上最伟大的吊桥,全长450英尺,宽5英尺。从100多年前起,吊桥便以2条粗麻绳及香板木悬挂在高230 英尺的卡坡拉诺河河谷上。悬空的吊桥来回摆动,既动人心魄,又令人心生惧意。

研究小组让一位漂亮的年轻女士站在桥中央,等待着18到35岁的没有女性同伴的男性过桥,并告诉那些过桥男性,她希望他能够参与正在进行的一项调查,她向他提出几个问题,并给他留下了电话。

然后,同样的实验在另一座横跨了一条小溪但只有10英尺高的普通小桥上进行了一次。同一位漂亮女士向过桥的男士出示了同样的调查问卷。

结果呢?显然走过卡皮诺拉吊桥的男性认为这位女士更漂亮,大概有一半的男性后来给她打过电话。而那个稳固的小桥上经过的16位不知名的男性受试者中,只有两位给她打过电话。“在可怕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动心。”埃伦说,“其实道理很简单。恐惧激发了生理上的感觉和异样,正当你不明所以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对象,于是会想到:‘哦,怪不得呢!’”

在实验室中,埃伦再次验证了他的“激活论”。让一组人跑步十分钟,然后将他们与条件相同的但未跑步的一组作比较。运动后的人更加易被照片上的帅哥美女所吸引。

埃伦从他的研究中得出结论,任何生理上的“激活”都可能令人更易心动。情侣们一起坐过山车,一起看喜剧哈哈大笑或者一起逃离着火的建筑物,都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从而激发对对方的感觉。摘自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