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赵高篡改遗诏这么机密的事是怎么被后人得知的?
优质回答:
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路上病逝于沙丘,秦始皇作为大秦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直到去世也没有定下他的继承者,太子乃国之根本,现在秦始皇都去世了,帝国还没有太子,就一定会产生祸乱,这个祸乱首先从赵高开始。
因为赵高是秦始皇的近臣,官职是中车府令,掌管秦始皇的车驾行驶和所有的印信玉玺,通俗地说就是管理秦始皇每天的行程,车驾走到哪里,在哪里休息,赵高是需要在秦始身边服伺的,另外还有秦始皇所有对外发布的部分诏书由赵高代写,经秦始皇过目后,再从赵高那里拿来玉玺盖上印章,成为具备法律效力的诏书,可以这么说,秦始皇的一举一动,赵高都是了如指掌的。
赵高
所以当秦始皇病逝时,赵高肯定是一个知道的,而不像胡亥和李斯,胡亥是是秦始皇的儿子,有事情或受诏的时候,才能见到秦始皇,李斯是丞相, 同样是受诏时才能见过秦始皇,所以沙丘政变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赵高,对于赵高到底是主动谋害秦始皇,还是在秦始皇去世后才开始阴谋的,个人更倾向于后一种。
但是,秦始皇身边肯定不止一个赵高, 还有服伺秦始皇生活起居的太监和宫女,这些人肯定也是知道秦始皇的情况,但身份低微,也不敢擅自外传信息,估计也只能被赵高协迫,赵高在想到计划之后,首先说动了胡亥,以皇帝位置引诱胡亥参与,胡亥无法拒绝这个诱惑,然后赵高又找到李斯,以丞相之位和荣华富贵说动了李斯,李斯同样无法拒绝。
沙丘政变
于是沙丘政变就这样开始了,虽然根据出土的《赵正书》说秦始皇是在李斯和冯去疾的支持下,主动传位于胡亥的,根本不存在沙丘政变,当然也有这种可能,但主流观点还是认为沙丘政变是真实存在的,因为秦始皇有贤能的长子,为何要传一个懦弱无能的幼子呢?
沙丘政变的核心参与者就是赵高、胡亥、李斯三人,其他人是不可能知道的,那些身份低微的太监和宫女就算知道秦始皇去世的消息,但是对于赵高、胡亥、李斯三人密谋的细节是不可能知道的,如果沙丘政变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同时司马迁知道的话,那一定是赵高、胡亥、李斯三人之中的其中一人泄漏出去的,这是一定的。
所以怀疑对象就是赵高、胡亥、李斯三人之中的其中一人。
李斯
沙丘政变谁得到的利益最大?当然是胡亥,其次是赵高,最后是李斯,原因很简单,胡亥从公子到皇帝,一步登顶,皇帝是整个天下最有权势的人,当然就是胡亥利益高大,其次是赵高,因为赵高之前的官职是中车府令,现在拥立了胡亥,肯定会升官发财,但实际上赵高的野心远不止这些,赵高的野心是要做皇帝。
利益最小的其实是李斯,因为他本来就是丞相了,只是想保住丞相位置,所以三人按所得到的利益最大最不会泄露秘密的原则来看,李斯是泄露秘密最大的怀疑人。
胡亥
再来看当时的情况,陈胜吴广起义时,就明确地把扶苏作为他们起义的旗号之一,陈胜还说了扶苏本来是秦始皇的继承人,但由于劝谏被秦始皇发配到边疆,陈胜还说胡亥本来不应该继位,是胡亥杀了扶苏才继位的。
陈胜说的这些话都被记载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陈胜不是一个农民吗?他怎么知道扶苏的情况和胡亥的情况,看上去陈胜对沙丘政变了如指掌,细思极恐,沙丘政变一年前才发动,一年后陈胜全知道了,作为一个农民,陈胜凭什么知道朝廷中发生政变的细节?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人泄露出来的。
再回过头看赵高、胡亥、李斯三人的情况,胡亥即位后,在赵高的教唆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屠杀,不仅所自己的兄弟姐妹给杀了,而且把朝中不听话的大臣也杀了一批,最终赵高开始把争夺权力的矛头对准李斯,发动沙丘政变三人中的两人赵高与李斯开始权力斗争。
陈胜吴广起义
赵高凭借掌控皇帝的优势,因为赵高是胡亥的老师,对胡亥很了解,再加上赵高是内官,掌控了朝臣面见皇帝的权力,赵高利用这个让李斯得罪胡亥,最终在权力斗争中,李斯处于下风,还因此被捕入狱,权力斗争对李斯非常不利,李斯当然不肯坐以待毙,他想出一个惊天的办法:这就是陈胜的起义。
陈胜和李斯是同郡不同县的老乡,李斯是河南上蔡人,陈胜是河南商水人,两个县是相邻的,口音都是一样的,李斯的儿子是秦朝三川郡的郡守,李斯与赵高在朝廷进行政治权力斗争时,肯定会对敌方进行全方位监控,于是赵高捕捉到一条信息:李斯的儿子李由与陈胜有书信来往。赵高将这条信息上报给胡亥,胡亥还派了人去调查李由,结果李由在与刘邦的战争中,被曹参所杀,李由战死。
李由战死,监狱中的李斯再无外援,不久也被赵高所杀,但李斯所引发的政治动荡还没有结束,种种迹象表明李斯将沙丘政变的内容泄漏给了陈胜,陈胜知道了扶苏的事情和沙丘政变的内幕,所以打着扶苏的旗号起兵,与李斯联合逼迫赵高,但陈胜又怕没人支持,所以还打出了项燕的旗号。
李斯
原本是陈胜与李斯联合进行一场与赵高争权的政治斗争,利用兵变压迫赵高屈服,救援李斯,没想到的是却因为秦朝的高压统治下,各地贵族与农民纷纷不满压迫,结果陈胜一起头,天下全部震动,这出乎了李斯与陈胜的意料之外,李斯的儿子三川郡守李由在陈胜大军到来时就没事,刘邦和项羽大军到来就战死,这也太巧了。
陈胜绝对不是个普通人,能说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人怎么也不是普通人,况且连朝廷中沙丘政变这样极高机密都知道,说明陈胜绝对不是普通人,再加上陈胜与李斯儿子李由有联系,便不难想像李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唯有李斯才是那个泄露沙丘政变的唯一人选。
所谓陈胜吴广的农民大起义,很可能缘由是一场朝廷内部的权力争斗引发的,却一不小心引发了整个天下的反秦战争,最终葬送了整个大秦王朝,却是李斯和赵高都没有想到的事情,正因为李斯的泄露,才让天下人都知道了沙丘政变的阴谋,包括司马迁也知道了,才能写进《史记》。
其他网友观点
秦始皇去世,赵高、李斯、胡亥三人合谋,篡改秦始皇诏书,赐死扶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秦朝的天下走势,便也因为这一场惊天的宫廷政变发生了改变,秦朝悲催的二世而亡了。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这件事是三人合谋的,自然天下没有第四个人知道。可是为什么,史书上却言之凿凿地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呢?究竟是谁泄露了这个秘密呢?
(李斯剧照)
有人说,应该是赵高、李斯和胡亥三人中的一个,把这个话说出来了。
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尽管李斯曾受到过赵高的严酷迫害,乃至于被迫害致死。但是,他就算被迫害致死,他也不会把这个话说出来。因为这是他干的丑事之一,他怎么可能说呢?而且,临死前,他唯一想做的,就是把他的冤屈留下来,让世人知道他是被赵高迫害死的。如果他把那个话说出来,还有人同情他吗?
赵高自己也不可能把这个说出来。他是主谋,后来的一切,都是以这个为基础的,他能拆自己的台吗?而且,他也没有说这个话的机会。因为子婴是发动突然袭击,把他给杀掉的。
胡亥当然也不可能说这个话。他和赵高的情况一样,要是把这个话说出去了,他不就成了“谋逆者”吗?虽然他最后是被赵高给害死的,他和李斯的情况一样,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的话,也只可能是对赵高的控诉,不可能自己拆台。
更为重要的是,三个人如果说过这样的话,肯定会被司马迁给记载下来。要知道,这是证明他们三人发动宫廷政变的铁证啊,司马迁怎么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呢?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做这样的记载,足以说明,这三个人是把这件事藏得密不透风,没有传出来的。
(胡亥剧照)
既然三个人都没有传出来,那么,司马迁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有人可能会说,司马迁是猜测的。因为他是一个“黑秦者”,再加上所有人都死无对证,同时,秦朝也没有相关的典籍留下来。历史不过就是被那些所谓的史官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史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已。
不过,如果是这样来谈论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如果是这样来谈论人类历史上的史学巨著《史记》,就没有意义了。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写,必然是有根据的。他绝对不可能进行主观性猜测。
我认为,司马迁之所以要这样写,是因为他从秦始皇的遗诏中,发现了破绽。。
秦始皇去世前,是留下遗诏的。这个遗诏上说的是:“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很显然,这份遗诏司马迁是看到了的。
一来,当初刘邦打进咸阳的时候,萧何是抢救性地把一些典籍拿走了的。这些典籍,很可能就包括这份遗诏。二来,当时这份遗诏是发到边关,给了扶苏和蒙恬的。他们两人看见过,王离等人自然也看见过,留了下来。
我认为,司马迁肯定认为,这份遗诏是假的,是有破绽的。所以才认为,这是赵高几个人的篡改。
(赵高剧照)
那么,这份遗诏有什么破绽呢?
其一,扶苏和蒙恬镇守边关,手握大军。秦始皇却让他们死,难道不害怕他们拥兵造反吗?如果拥兵造反,而国内又空虚没有防备。在这时候发出这样的命令,不是自寻死路吗?
其二,秦始皇是在临终前发出的遗诏,他在遗诏中,不可能不说一说自己的病情。而这份遗诏什么也没说,完全不合常理。
其三,秦始皇可能对蒙恬狠,他不可能对自己的儿子狠。杀自己儿子的事情,秦始皇是干不出来的。历史上,秦始皇对宗室人员都没有这么心狠手辣过,何况是对自己儿子。
其四,胡亥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秦始皇应该比谁都清楚。他如果想传位给胡亥,早就立他为太子了。一直到死都没这样做,只能说他对胡亥不满意。秦始皇不满意胡亥,假如也不满意扶苏,他还可以立其它儿子啊,但是在遗诏中,他只字不提。
有这四点破绽,足以说明,这份遗诏肯定是假的。
除此以外,秦始皇去世后,胡亥、赵高的一系列操作,他们对秦始皇其他儿子们的残杀,对朝中大臣的残杀,都足以说明,他们确实是篡位的。
因此,司马迁就断然地这么写了。
(参考资料:《史记》等)
其他网友观点
你好
修改先皇遗诏是诛九族的大罪,后人常说除了赵高,胡亥,李斯还有宫女佣人什么的在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他们三个智商不会低到密谋这种事还会有其他人在场,所以排除。
而我的推测是先假设只有这三个人在场密谋。首先胡亥,他是整个阴谋的最大受益者,极度心虚,他头上还有17个哥哥比他更有资格继承皇位,他无论如何不会跟任何人说自己的皇位是怎么得来的。排除。赵高。他是这场密谋的始作俑者,在跟李斯串通前他也绝不可能跟别人说自己的计划,万一李斯不配合?
最后李斯。史记说李斯是被动参与密谋,这种被动语态最有可能出自谁口?当然是李斯,李斯是个谋臣,当赵高跟他说自己的计划时,李斯当然不是立马做了决定,他一定经历了好几个不眠之夜,这种关乎性命的事,一般人不会靠自己的意识决定,而且李斯不像胡亥赵高心狠手辣,他有过犹豫,想到过始皇的恩泽,他至少会让自己最亲近的人来帮助自己权衡利弊,而这个人最有可能的就是李斯的儿子,李斯很有可能跟自己的儿子完完整整的说过这次阴谋。
因此,在李斯最后的岁月,当李斯跟赵高闹翻之时,李斯和他的儿子必然感到一丝恐惧,他们很有可能试图用这次密谋的真相来制衡赵高保命,让更多的人知道事实真相也许会更好,当然是更多的亲信知道,所以这个秘密在李斯家族已经不是秘密了,人人皆知。李斯腰斩于市,诛三族,幸存的家族成员面对家族败亡,在秦无立足之地,修改遗诏之事也就对家族前途无关紧要了,也许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就是这些李斯遗族的口述,毕竟史记还记载了赵高说服李斯的对话内容,除了李斯应该没别人知道吧。
另外,也许史记的记载也有水分,密谋的事纯属意淫,但是胡亥会当上皇帝确实震惊了全国,连陈涉都知道将来的皇帝肯定会是扶苏,所以当时的秦国上下,都高度怀疑这件事。史记作为官方史书,的确也用了很多民间传说,所以我也只能根据已有的资料作出以上推测。
其他网友观点
司马迁的《史记》成为后世重要的历史资料,喜爱和研究历史的人都会认真的拜读。在读《史记》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机密谈话记录其中,也有很多被篡改的迹象。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需要尊重历史也需要对一切学问保持怀疑的态度,通过遗留的蛛丝马迹尽量还原历史真相。
《史记》中被篡改和杜撰的地方不在少数。
①,秦始皇是赵姬与吕不韦的私生子,通过各种推测证明秦始皇是被黑了;他的出生是正统的。
②,秦始皇焚书却没有坑儒,坑儒的事是假的。
③,秦始皇在宫殿的高处看到李斯出行的排场很大,于是很生气。以后李斯减少了出行的排场,秦始皇知道自己的行程被泄密;于是将那天在场的人全部杀死。
这些没有事实根据的事,不是篡改就是猜测。
赵高密谋夺权的事不大可能是泄露出来的,最大可能也就是后人通过蛛丝马迹推断出来的。
对于赵高谋权篡、改诏书的事被认为是真实可靠的;主要通过以下几点。
①,杀蒙氏与公子扶苏。
秦始皇驾崩之后,胡亥在李斯与赵高的辅佐下回到咸阳继位为秦二世。继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杀蒙氏兄弟与公子扶苏。
如果说杀扶苏只是排除异己的话,那么杀死其它兄弟就说明了他的继位不得人心,所以需要动用武力镇压。
②,胡亥继位之后赵高与李斯得到重用。
历朝历代只有辅佐之功才会得到重用,二世继位之后秦帝国所有事务都落到了李斯与赵高手中。而赵高的计谋更胜一筹,最终搞定了李斯成为宰相。
③,得到最大利益的人嫌疑最大。
李斯、赵高、胡亥三人是陪伴秦始皇身边的人,他们是篡改诏书后的既得利益者;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篡改诏书的实力与动机。
我们不能排除是李斯被车裂时说出来的,也不能排除是赵高膨胀之后说出来的;甚至可能他们更本没没篡改诏书,传位给胡亥本来就是秦始皇的命令。
由于没有证据证明这些说法,所以我们更愿意相信是后人通过胡亥与赵高的所作所为推断出来的。
而这样的推断也容易让后人接受,我们相信这就是事实。相信赵高是一切的始作俑者,他甚至推动了秦王朝的灭亡。
其他网友观点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倒在了第五次巡游的路上。也就是在这次巡游中,赵高伙同李斯一起篡改了遗诏,逼迫公子扶苏自杀,并改立公子胡亥为太子。胡亥上位以后,听信奸臣赵高的话,屠戮忠良,加重税收,最终使得秦朝二世而亡。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赵高和李斯篡改遗诏的事情,如此隐蔽,为什么会被司马迁所知晓,并被记入史册之中呢?
猜想一:李斯说的
在赵高三人篡改遗诏的过程中,有三个参与者,分别是赵高、李斯和胡亥。胡亥和赵高不必多说,他们两个为了为这件事保密,不仅诛杀了秦朝的王室血脉,还将李斯也给杀了。
因此,唯有李斯有机会将这个秘密公之于众。而李斯将这个秘密公布出来的理由也很简单。
当初,李斯之所以和赵高合谋,篡改遗诏。就是因为李斯觉得自己比不上蒙恬,一旦扶苏上位,自己的地位会不保,所以选择了扶持胡亥。
然而胡亥上位以后,形势却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胡亥宠幸赵高,李斯连胡亥的面都见不到,还要受到胡亥的责备。
因此,此时的李斯很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结局,选择了说出真相。至于这个真相说给了谁,那就不得而知了。
猜想二:后世诋毁的
每一个朝代,在取代前朝的时候,都会尽力地抹黑对方。比如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就搞了一个五德始终说。因为周朝是火德,秦朝是水德,所以秦朝能够取而代之。
也许这种言论听上去很蠢,但是古代的平民就相信这个,因为当时的君权神授思想深入人心。殊不知,这只是统治者用来迷惑百姓的手段罢了。
汉朝也不例外。尤其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本来还是一个平民。因此,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性,汉朝就会竭力的抹黑秦朝。其中就包括秦始皇是吕不韦儿子,赵高篡改遗诏之类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汉朝才能表明自己得国之正,才能收买人心。
事实上,秦始皇选择胡亥为太子的概率并不小。
首先,扶苏因为顶撞秦始皇才被赶离咸阳,前往上郡,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这本身就说明了秦始皇对他的不喜。
其次,《史记》记载,在秦始皇死前其实是遇到过三次预兆的,它们分别是荧惑守心,陨石坠地和玉璧传言。这三件事情,都预言了秦始皇将死。因此才有后来的秦始皇厌恶说死。
而秦始皇的第五次巡游,本身也是因为想要改变自己的命势才作出的反应。如果秦始皇真的想要立扶苏为太子,那么早就应该有所准备,而不是将胡亥带在身边。
猜想三:巡游路上的大臣们泄露的
在李斯和赵高篡改遗诏的过程中,秦始皇死了那么久才被发现,本身就很奇怪。更别说赵高命令随行官员们各自装载一石鲍鱼的古怪行径和遗诏上命令扶苏自杀的古怪旨意了。
因此,赵高和李斯两人自认为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实际上随行的大臣们很有可能已经发现了。只不过碍于李斯和赵高两大权臣在场,这些大臣们为了保命不得不将此事深埋在心中。
当后来秦朝被起义军消灭以后,这些大臣再将此事和盘托出,也是很有可能的。
结束语
无论此事的真相是什么,都并不妨碍后人对扶苏的惋惜和对胡亥的痛恨。
其他网友观点
李斯本来是被赵高诱逼的参与者,然而事后却被赵高残害入狱,气愤之下,于是在死之前索性向狱吏揭露了篡改遗诏之事 。
李斯辅佐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秦始皇巩固了政权,维护了统一,为秦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有点利令智昏,贪生怕死的短处,后来,跟宦官赵高参与了“沙丘之变”,最终导致自己也落得个被满门抄斩的下场。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胡亥、李斯和赵高等人的陪同下出去巡游,途经沙丘时暴病去世。阴险狡诈的赵高找到李斯,提出篡改秦始皇的诏书,赐死皇位继承人扶苏及大将蒙恬,然后立胡亥为皇帝。
这李斯原来是楚国一个小小的官,后来为了施展抱负而来到秦国,辅佐秦始皇改革创新,平定继而统一六国,深受秦始皇的器重,于是封他为丞相。李斯也对秦始皇感恩戴德,赤胆忠心。而赵高虽然也能说会道,但在秦始皇面前还是不如李斯得宠。
因为,身为丞相的李斯是朝中举足轻重且影响力极大的人物,所以赵高觉得只有得到李斯的同意和配合,这个篡改阴谋才能得逞。因此赵高来秘密会见李斯,要求与自己共谋。
李斯起初不同意,认为这么做背叛了对他曾经宠信有加的秦始皇,有违道德观,而且自己又是扶苏的岳父。但是当赵高向他分析了情况之后,李斯最终无奈地答应了他。原来,赵高将他跟蒙恬做了对比,蒙恬的才能、功劳、谋略、人气皆在李斯之上,而且蒙恬与扶苏关系甚好,如果是扶苏继位一定会重用蒙恬为相,再说秦国的历任丞相都是没有一个好下场的。
赵高还向他举出了几个案例,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受酷刑而死;丞相吕不韦被秦始皇罢免相位后,贬出京城,不久后喝毒酒而死;而为秦国立下赫赫功勋的甘茂也是最后逃离了秦国才得以保命。经赵高这么一说,李斯也考虑到如今秦始皇一死,自己也会失宠,而且扶苏的治国理念与自己完全不同。
赵高答应事成之后,他和胡亥一定会让他保全相位及全家族性命。在赵高的威胁利诱之下,于是李斯成为了“沙丘之变”的帮凶,而且后来为了得到胡亥的恩宠,居然助纣为虐,纵容秦二世横征暴敛,贪图享乐。
然而,即便李斯再怎么讨好胡亥这个新皇帝,胡亥也还是更宠信于赵高。李斯常常连皇上的面都见不到,甚至还要受到皇上的责备。后来各地百姓经受不住胡亥的横征暴敛,于是群起反叛。李斯这才想直言劝谏胡亥。而为了争夺权力,赵高也趁势打压李斯。最终在赵高的设计下,李斯一步一步被迫入狱。
在狱中,李斯听说自己要判处五刑,腰斩于市。李斯后悔莫及,最后想办法将篡改遗诏之事,透露给了狱吏,而且在狱中大骂胡亥:“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
后来,这份资料最终被司马迁得到载入了《史记》。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