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白日依山尽,为什么不是“红日”?

网友提问: 白日依山尽,为什么不是“红日”? 优质回答: “白日依山尽”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网友提问:

白日依山尽,为什么不是“红日”?

优质回答:

“白日依山尽”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全文共四句,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首先,我觉得,单从“白日”来讲,是指太阳。具体到本句中,“白日”“依山尽”,就是太阳傍山就要消失了,是指“夕阳”。那么,诗句中为什么用“白日”而不用“红日”呢?我觉得这是与诗的平仄要求有关系的。“白”在古代是仄声,而要对应下句中的“黄”平声。而“红”是平声,与“黄”不对仗。回答不一定对。请大家批评指正。

(图片源于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好,你真是个很细致,很会读书,也很善于思考的人,,这样细微婉曲的问题都能问出来。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们还是从整体上先来说说这首诗吧。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王之涣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虽只有二十个字,但尺幅千里,气势磅礴、意境深远。诗歌抒发了诗人不凡的胸襟抱负,体现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千百年来为后世一直所激赏。

唐代文人薛用弱在《集异记》中记录了一则“旗亭画壁”的故事,更是这首千古绝唱的绝句增添了不少色彩和趣味。

开元二十五年,王之涣、王昌龄、高适都在东都洛阳游学,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

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

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涣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诣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王之涣对自己的这首诗可谓是自信满满,难怪这首诗成为了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此诗有三奇不得不说。

第一奇 四句对仗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一般不对仗,即使对仗,也只有一个对仗,而出现两个对仗很容易死板僵化。这首诗首联采用正对,句式极为工整,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这就是此诗奇特的地方。

第二奇 白日

这就是题主所问的问题了,一般说来,落日和初升的太阳是红色的,而王之涣却用了“白日”一词,这其中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1 “白日”的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极为普遍,“惊风飘白日,光影驰西流”,“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黄河走东冥。白日落西海”,“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白日”最早出现在宋玉的《神女赋》中,魏晋诗人对“白日”这一意向情有独钟,曹子建“白日”的名诗句不少“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赠徐幹》),“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赠白马王彪·其四》)盛唐以前,诗歌中出现太阳,几乎都是用白日,“红日”很少在王之涣以前出现在诗中,《登鹳雀楼》一诗中的“白日”是沿用古人的习惯,此其一。

2 魏晋时期,政治上的黑暗和人生短暂,让大多读书人功业未成,却华发早生。因此,以白日意象来表达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在魏晋的诗歌中就很多了,曹植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

王之涣虽生于盛唐,豪放不羁,好剑悲歌,但仕途不顺,刚做官就受诬陷被免职,这对他不可能没有影响。看看魏晋那些“白日”诗句,总是和一种悲凉,苍凉有着密切的关系。

3 “白日”的苍凉、阴冷、萧瑟、时光的流逝等暗示,总是一种低沉和消极的情绪,这在王之涣有着个人实际的处境和心理感受,他看到的落日是自己心中的落日。但王之涣生于盛唐,又豪放不羁,所以又有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迈,两者形成强大的张力,从个人不如意的现实情绪中,能愤然超拔而出,这正是此诗第二奇处。

第三奇 说理

诗歌主情,唐诗很少看到这种说理的句子,这种情况在宋诗中倒是很常见,所以后世论家言宋诗不及唐诗,这也是一个原因。

但这两句说理却得到了千古赞颂,不是因为唐诗中这种情形稀缺的原因,实在是因为其理由情出,“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是不用讲都清楚的,这里面更多的是一种乐观进取的精神,一种唐人的豪迈,和前面的白日想成了很大的反差,这算是此诗的第三奇了。

“白日”的意象在王之涣之后,就慢慢式微了,退化为了白天和时间的代名词了,更接近于日用口语了。白日作为诗歌意象的身份暗淡了下去,代之而起的是“红日”、“朝日”、“赤日”、“斜阳”、“残阳”、“夕阳”等,王之涣成为了“白日”意象的终结者,这有意象本身发展变化的问题,也有着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中“白日”意象用的非常出色,其后的诗人们难出其右,也就绕道而行了的原因吧。

其他网友回答

“白日依山尽”,这句诗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经典绝句。王之涣的诗作不多,共存于世仅六首诗,但他有两首诗极负盛名,一首是《凉州词》,还有一首就是这《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

如果以提主白日换红日,那么整首诗也就废了。因为“红”字为平声,前后不对仗且读起来也别扭。

赏析:

“白”即白天,“日”即太阳,“依”即靠,“山”即山峦,“尽”即消失。以通俗易懂来说这句诗意思就是傍晚时分,白天的日头就快下山了。

整首诗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尽收眼底,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全首诗四句二十个字,无一生僻字,每句诗都很好理解,读起来朗朗上口,三岁小孩都能背诵和理解大致的意思。这也是为什么这首诗能载入教课书,做为文学体裁,因为它太优秀了!

总结:

整首诗给读者展现出一幅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画面。以概括之笔书写大自然的雄景奇姿,从而也道出了诗人对生活无比热爱,也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盛唐情怀。它不仅成为了唐诗中的不朽之作,更成为了一首千古绝唱。

其他网友回答

“白日”是指白天的太阳,是时间名词”白天”作了”日”的定语。”白日依山尽”句意就是白天的太阳依偎着山峦消失了。

“红日”是指红色的太阳,是颜色形容词”红色的”作了”日”的定语。要说”红日依山尽”,不是不可以,再说”红、白” 同”黄(黄河入海流)”以古人的平仄联对也不太讲究(此诗为联对诗。在此简提一下后两半句中的对应字”穷”和”上”,它们是地道的被修饰了的动词)。

假如古人写的是”红日依山尽”,我们又该问为什么不写”白日依山尽”了,反正不能同时写上。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哪有那么复杂,需要长篇大论的解释,而且有些解释说得越多越糊涂。

为什么用白不用红?我看其实就因为两点:

第一,因为这个白是指白天而不是指白色。这句诗是说白天的太阳落到山后面去了。红日是专指旭日和夕阳,但红日也是白天的太阳。

第二,是对格律诗平仄的严格遵循。这首诗是仄起式,第一个字最好用仄声,白在平水韵中是仄声,而红则是平声,所以用白。由此也说明了一首完全合律的格律诗,平仄是多么的重要,而不是象有些人说的那样,只管意境,平仄不重要。

你问为什么用白不用红,我很干脆的回答你,因为在这首只有20个字的五言绝句里,在这个位置用白比用红更合适,就这么简单!

与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