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三顾茅庐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网友提问: 三顾茅庐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优质回答: 三顾茅庐的故事肯定有,就发生在襄阳古隆中!有人说这是《三国…

网友提问:

三顾茅庐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优质回答:

三顾茅庐的故事肯定有,就发生在襄阳古隆中!有人说这是《三国演义》中杜撰的故事,那么我们来读一下杜甫的七律《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难道杜甫也读了《三国演义》?或者罗贯中穿越到了唐朝与杜甫会唔?定三分隆中决策,流传了两千年的“隆中对”是讹传?不可能的事!就算考古,也是把文字证明的资料作为第一位的证明资料!

其他网友观点

“三顾茅庐”是我国历史上口口相传明君贤臣间良性互动的经典故事,史书、小说、戏曲、诗词中都能觅到踪迹,可以说已经深深植耕于中华文明深处。

但这样一个故事真实性如何,在历史上却还有一翻争论。

历史上有关三顾茅庐的主流记载

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用了足足两个章回的篇幅(第三十七、第三十八回),将刘备如何礼贤下士、,三次到南阳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全过程,进行了非常精彩生动的叙述,使得“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诵。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演义,不是正史,有关“三顾茅庐”的正史出处主要有:

1、诸葛亮的《出师表》

《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出师表》记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2、陈寿的《三国志》

《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记载: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3、陈寿编的《诸葛亮集》序表

《进诸葛亮集表》记载:”时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4、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中记载: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

其中《出师表》是诸葛亮准备第一次北讨伐时,呈给后主刘禅的的奏章,收录于《三国志》和《诸葛亮集》中,这正是“三顾茅庐“最原始的出处。司马光《资治通鉴》引用了上述观点。

二、历史上“三顾茅庐“另一个版本

然而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在《三国志》注里引用了《魏略》和《九州春秋》里有关“三顾茅庐“的记载,却是另一个版本:

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裴松之在注里将以上记述,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的有关记述进放在一起行对比。

如果按《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应该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这和我们通常的认知差别就有点大了,估计多少会让我们这些崇拜诸葛亮的三国迷们有些坐不住了。

不是说好了的,是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请诸葛亮出山的吧?

三、”三顾茅庐“真实经过有关考证

《出师表》没证据说是伪作,《三国志》是正史,《魏略》和《九州春秋》也是正史,正史和正史打架,这就让我们后人不知道该去帮谁了。

但如果综合有关记载,仔细分析,合理推断应该是有些线索可考的。

首先,《三国演义》的记述原于《三国志》,只不过对整个”三顾茅庐“的过程写得太艺术化,太过夸张,这也是作者为了突显诸葛亮的才学过人,智慧超凡,刘备的宽厚仁德,求贤若渴,塑造一对明君贤相的佳话。所以我们只作文学作品欣赏便可。

其次,在《出师表》里明白地写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如果不是真实发生的事,诸葛亮不会也不敢这么写。因为在古代君臣之间等级森严,作为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应该是件非常严肃慎重的事,特别是诸葛亮这个一个注意自己声名的人,

所以既然诸葛亮这么写了,而且作为生活在那个年代,以严谨修史著称的陈寿,也在《三国志》和《诸葛亮集》里进行了同样的描写,“三顾茅庐“应该是不容怀疑的真实事件。

那么,既然《魏略》和《九州春秋》也归于正史系列,那又怎么年看待呢?

《史通·古今正史》谓“魏时京兆鱼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

《魏略》是曹魏郎中鱼豢私自撰写的,晋代魏后,鱼豢就没有出仕了,可见鱼豢是忠于曹魏而耻为晋臣的。

这政治立场在他编的《魏略》里也非常明显,比如《三国志》记载的“操自领冀州牧”、“曹操自为丞”、“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而在《魏略》里则变成了“天子以公领冀州牧”、“汉罢三公官,置丞相,以公为丞相”、“天子使郗虑策命公为魏公,加九锡”。

所以《魏略》的政治是偏向曹魏的,刘备的蜀汉与曹魏是敌对关系,抑刘扬曹加所难免,

另外《魏略》提到孔明是“北行见备”,按照实际上樊城与隆中的地理方位。应该是“东行”才对,故事记述刘备亲口承认自己和刘表都不如曹操,也是在变相抬曹操,贬刘备。

基于《魏略》的政治立场,“诸葛亮自荐说”只能听一半信一半。

所以裴松之得亮点了他的观点:

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意思是说,按《三国志》的记载,不是诸葛亮先见的刘备,这个已经很明确了,把《魏略》这个记载也列出来,仅供参考,并非是要否定“三顾茅庐”说。

最后掌心亮明自己的观点:诸葛亮先是被刘备手下请到府上座谈,诸葛亮借机主动与刘备搭话,小露一手,才引起刘备的注意,后刘备经过考察摸底,知道诸葛亮是大才,才放下皇叔的架子,“三顾茅庐“,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的。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其他网友观点

谢邀。我的答案是,确有其事,史有所载。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通过《三国演义》绘声绘色的描述,已经广为中国人所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指出《三国演义》与史实相悖之处,所以自然也有很多人怀疑是不是三顾茅庐也是罗贯中妙笔生花之作。

到底有没有呢?其实翻一下《三国志》就很清楚了。《三国志-诸葛亮传》是这么记载的: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就是说在刘备驻扎在新野的时候,徐庶来找他并对他说:“诸葛孔明那可是卧龙啊,将军难道不去见见?”刘备说你把他叫来呗?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亲自拜会,不能请他屈尊过来。将军最好亲自走一趟。”因此,刘备就去找诸葛亮去了,去了三次才见到。

这是正史中对“三顾茅庐”的明确记载,对于其拜会的一波三折,陈寿没有说,我们不能胡猜,但是“三顾茅庐”却总是有的。

其实就在诸葛亮自己的《出师表》里,都已经明明白白地交代的很清楚了:“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当事人都已经承认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哦!

其他网友观点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给我们讲述了太多的经典故事和历史史料。里面英雄豪杰辈出,为了共同的梦想,大家齐心协力,肝胆相照,正应了那句古话–时势造英雄。

其中有一处经典之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做自己的军事,完成自己的霸业。刘备贵为皇叔,只闻诸葛亮其人,未见其真实才能,怎么做到亲自去请三次呢?

在官渡大战之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无路之下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岗有一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刘备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三人各自武功本领均在万人之上,单打独斗绝对不成问题。但是说到带兵打仗,以谋略应对当时的复杂局面,刘备感到很无助。身边缺少一个谋士来给自己出谋划策。

后刘备拜访司马徽,并和司马徽讨论世事。司马徽对刘备说:”一般的读书人和见识浅陋的人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只有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称得上是俊杰。”刘备问谁才可以称得上俊杰,司马徽回答说卧龙先生有安邦治国之才,得其可得天下。

第一次,刘备带关张二人去请诸葛亮,可惜当时通讯不发达,既没有电话也没微信,所以到了卧龙岗未见到人。

第二次,刘备听人说诸葛亮正好游玩回来,带着关张二人冒雪前去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次诸葛亮在家为什么没有答应刘备呢。因为史料记载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自傲的人,他认为自己的才能非常的高,如果一见面轻易答应难以显示自己的重要地位。其实真实原因应该是诸葛亮想考验一下刘备,人人都说刘皇叔为人真诚,以仁德待人。诸葛亮也想了解一下自己未来的主子是个什么脾气性格。果不其然,刘备是个开明之人,能与之共图大事。

第三次,双方都已有了了解,诸葛亮了解了刘备一方的实力和处世之道,刘备也听闻了诸葛亮对当今天下各派实力的判断和对策。对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策非常赞同。两人一拍即合。这次成功出山助刘备成就一方霸业,自己也功成名就。得到了后人极大的称赞。

也会是说,实际刘备去了三次,但真正请诸葛亮是两次,因为第一次没见到人,没有进行深入的交流。后面两次会面直接对后面三国时代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其他网友观点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这也直接证明了诸葛亮的确年少出名。其实诸葛亮能有如此名气,还是因为司马徽的推荐给诸葛亮加了很多分,如果没有司马徽的加持可能诸葛亮就没人知道了。不过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当时诸葛亮并没有做出什么功绩,甚至连战场都还没有上过,为什么刘备就如此信任他呢?诸葛亮出仕只有26岁,而刘备已经40多岁了,在非常讲究长辈有序的古代,刘备放下身段去请诸葛亮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件事,那三顾茅庐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总感觉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说法并不是那么靠得住脚,因为刘备有一万个理由可以不这么做,而只有一个理由会这么做,就是赌诸葛亮的确是位旷世奇才。那刘备最后真的赌对了么?如果从正史的角度来看,只能说刘备不亏,但诸葛亮的确也没为蜀汉打过多少胜仗。而且根据记载,刘备一行人投奔刘表后一共在荆州待了六年,为什么刘备要等到最后一年才去拜访诸葛亮呢?如果诸葛亮真在当地非常有名,那刘备肯定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号,第一年就找上门去了,所以这也是三顾茅庐的大bug之一。

不过有人解释,刘备三顾茅庐是分了好几年才完成,并不是隔几天就去诸葛亮家找他一次。毕竟刘备等人也是挺忙的,虽说在荆州但也没能闲者,所以第一次去拜访诸葛亮,他不在家就等了几年才去的第二次,当然这种解释感觉也说的过去。而且隔了这么多年刘备都没有忘记诸葛亮,可能让诸葛亮更是加倍感动了。其实刘备当时非常需要召集更多人才加入自己,他知道投靠刘表也只是暂时的,如果曹操南下刘表也无力抵抗,所以最终也只能靠自己。

那三顾茅庐还有哪些疑问呢?就是在古书《九州春秋》中记载,刘备其实从来都没有三顾茅庐过,真相是诸葛亮主动找上刘备要求能够加入其团队。如果这才是真相的话,那诸葛亮神一般的人生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对于诸葛亮来说从出仕到死一直都是绝对的主角。所以人都要以诸葛亮为核心做事,起码在演义当中诸葛亮算是绝对的核心人物了。但是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己写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又该怎么解释呢?难道出师表也不是诸葛亮亲手写的么?

感觉这个问题也是无解了,至于你想选择哪个版本的答案相信其实也都可以,毕竟这段历史离我们实在太过久远,很多真相已经被埋没了。不过诸葛亮亲自登门找上刘备也算是合情合理,看得出来诸葛亮还是有抱负的人,不甘于平庸一辈子,所以他需要为自己争取机会,而刘备就是当时诸葛亮最好的选择。所以诸葛亮刚加入刘备时也并没有被重用,这样看来也没什么违和感。

其他网友观点

《出师表》是真的,那么三顾茅庐也就是真的,因为《出师表》中明确写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若无此事,诸葛亮也不会写下这句话。

与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