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孔子的弟子中你最喜欢哪一位?为什么?
优质回答:
孔子的弟子中我最喜欢颜回,为什么呢?因为:
其一,他做人诚实。颜回是一个很诚实的人,他没欺骗自己的师傅,他敢于认识问题,直面人生。
其二,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慎重,会调查研究,会分析问题。他认识到,彼此之间建立信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其三,他不搬弄事非,在自己没有查明问题真象之时,不会乱发表言论。
其四,他处理事情,善于找到方法,讲策略,不能听一面之词,会兼听,明事理。
其他网友观点
应该是颜回,我们可以从《论语》中从孔子对颜回的表扬中看出:
一、不违。回在与的对话中,不与老师发生争执,这是孔子所提倡和欣赏的,这也是夫子的一贯观点,如:“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二、聪明,反应灵敏。在夫子面前,“不违,如愚”,而同学子贡却说“回也闻一以知十”,充分说明了回的聪明,深入领会夫子的教诲。回对夫子的言语能很快领会,谁都不希望自己所讲的是对牛弹琴。
三、足以发。回能躬行实践孔子平日所讲授的内容。每个老师都喜欢这样的学生,实践老师所讲,充分说明了学生对老师的深信不疑及崇拜,更何况夫子所讲的都是些做人的标准、应具备的品德等,这也是回难能可贵的地方。
四、不迁怒。想想在工作的一些委屈,别人的不认可,自己当然会一肚子气,然而,颜回能做到不迁怒于他人,让自己心中的怒火逐渐地熄灭,而不表现于外。
五、不贰过。不重复犯错误,就如高考前的做题,做题不在多少,能把做的题都掌握了,不再在错题上接着出错,这是很难。
六、不违仁。颜回能将孔子所讲的仁贯穿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七、安贫乐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经典了,不说了。
八、勤奋好 学。颜回勤奋好学,“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九、师生共患难。子畏於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与夫子共患难,更让夫子喜欢这个。
十、不夸其能,不扬其功。夫子并没肯定回的这个优点,这是在颜回的志向中体现的。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颜回集众多优点于一身,作为七十二之首,当之无愧。
这么多优点,老师不喜欢你也不可能。
其他网友观点
孔子的弟子中,子路比较有正义感和求是精神。我喜欢子路坚持实事求是,总是爱撕开孔子的伪善面具,让其露出可耻的丑恶本相。比如,孔子以讲学为名,去勾达南子。子路就当面指责先生,表示对先生的不满。还有,孔子曾两次应允去参加叛乱。子路都是用先生曾经说过的大道理,去指责先生。逼得先生不得不己矛攻己盾,自打耳光,荒不择言,丑态百出。对于孔子刚上任就诛杀政敌少正卯,子路也向先生当面提出质疑和指责。在学生的质疑和指责面前,孔子的回应近乎狡辩,理由十分牵强,完全无法服众。从子路身上可以看到,师道尊严,在正义与事实面前,是何等的苍白无力。
其他网友观点
谢邀。孔子的一生有三千多弟子,其中,身通六艺的就有72人。在孔子的十大得意门生中,诗经女孩最喜欢的,就是子贡-端木赐。先看介绍: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
诗经女孩喜欢他的原因如下:
1.他是孔子弟子中最能赚钱的
子贡善于经商之道,曾经在曹、鲁两国之间经商,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你想,三千弟子中的首富,就是今天的马云呀,必有过人之处。
2.他是孔子弟子中最会当官的
好吧,那个年代还不像现在,有权就有钱。人家当官也不是买的,是凭人家的真才实学。孔子曾称他为“瑚琏之器”,意思是指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子贡利口巧辞,能言善辩,不输张仪。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治世能臣呀,所以很厉害呀!
3.他是孔子弟子中学以致用最好的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来,他是孔子所有弟子中学以致用最好的的一个。
他经商,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他在经商过程中始终坚持诚信原则,而且把财富作为他实现理想抱负的工具,留下了”端木遗风”!
他当官,通达事理,高屋建瓴,从宏观上把握问题的全局和整体,把政事处理得有条不紊。正因为他有政治才能,他才会在出使齐、吴、越、晋四国的外交活动中得心应手,获得圆满成功。
他尊师重教,有万仞宫墙典故。一次,鲁国大夫在别人面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听说后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几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
总之,你看他,经商上像马云,言语能力上像张仪,政事上像外交部发言人,又不张扬,很低调,好学问。这样的人,我们如何不爱呢?
其他网友观点
曾子,又称曾参,字子與,配享孔庙的四大明贤之一,世代受儒家学派的奉祀。以孝著称。唐代皮日休曾称赞曰:‘曾子之孝道,感天地,动鬼神。’曾子与闵子骞同名,对后世影响很大。‘孝’为忠之本。由于孝道在他的思想中无所替代,所以,他在为君主或他人谋事时始终尽以忠道,像对待父母一样。这样就形成了他特别具有的美德。曾子要求自己非常严格,每天经历的事情都要反思,以检查自己的疏漏。主要从三个方面反思:忠人、交信、传习。忠信是儒家倡导的八德中的两项,而孝弟毋庸讳言,他做到了极致。忠信也是他志在必得的目标。曾子想像孔子那样达到几乎完美,其标范不低。为了进入圣洁之境,他毕其终生之力身体力行。这是何等的苦和累啊!每天都紧绷着神经做事,唯恐有所缺失。在病笃之时,召门下弟子说:‘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可见他的病是因为长期的心理高度紧张所致。此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吧。当然,我们现代人不必要事事都要求完美,那太累人,易生病。圣人就是圣人,他的光环有自己努力的一面,也有天赋的成分,要不,后世怎么能推举他为宗圣呢?在学问和品德方面,除了孔子,再无人可及了吧。曾子对待老师传授的知识注重练习实践。《礼记?学记》里说‘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其实曾子的主张如出一辙,都是倡导积累、练习、体味、涵泳。都是为‘笃信’正理,不至于违反道义。曾子、孔子都是社会的理想者,他们用‘仁道’改造社会的愿望虽然没有实现,但为中华文明的发展留下了一笔难以估价的精神财富。
其他网友观点
孔子及其弟子,我哪一个也不喜欢。如果非选一位的话,我选宰予。
凡是弟子对于老师,必定学习他的言语,效法他的行为,直到力量不足、智力不及才作罢。可是孔子是一个跑官要官的官迷,一个当面不说背后乱骂的人渣,一个虚仁假义的骗子,一个等级尊卑的奴才,一个克己复礼的僵尸。老师的品德行为如此,那么一般弟子和后世儒生就可以怀疑了。
看看孔老二带的那些学生吧,72位春秋战国时期的优秀青年,被孔子教育成了72只毫无建树的学舌鹦鹉,整天只会摇头晃脑“子曰诗云”、“之乎者也”。
孔子的儿子孔鲤,也被教育成了一条糟蹋粮食默默无闻的红烧鲤鱼。
对于孔子的评价,说得好听一点叫误人子弟,说得难听一点叫社会蠹虫。这些评价可不是我造谣的,请看: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儒以文乱法”。
为什么我相对来说喜欢宰予?是因为宰予还有些独立的人格。
当时周礼规定父亲去世需要守上三年,而宰我偏偏就说三年之丧也太长了——你看老师你经常要我们维护礼乐,可我们三年都要披麻戴孝,什么事都不能干,那谁去维护礼乐呢?这样下去不是礼崩乐坏了吗?所以要我看守上一年就可以。
孔子目瞪口呆,因为宰我的理由很正当,逻辑也十分清晰。孔子这辈子最害怕的就是礼坏乐崩。宰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孔子最害怕的事情去挑战孔子,这让孔子无言以对。
等宰我出去之后,孔老夫子终于是忍不住在背后开骂了,“宰我的不仁到了如此地步啊,你小子小时候三岁之后才不用你妈抱了,父母死了,服丧三年可是天下通用的习俗,你都不乐意!”
当代号称新儒家的跳梁小丑们,还有坚持孔老二推崇的三年丧期的吗?爹三年娘三年,老婆三年儿三年,儒家们这辈子只剩哭丧了,活得真happy!
他不拘礼法、随心所欲,在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当年的商朝故都朝歌,因商纣王曾经在这里荒淫无道以至于亡国,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地方是个不祥之地,好学生颜回不愿意在这里留宿,其他学生也纷纷掩目不想看这个鬼地方,只有宰我不管这一套,自顾自地扭头看了过去,结果被性格暴躁的子路给一脚踹下了车。
如果都像孔老二及其别的弟子那么虚伪,中国还有几个城市能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