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有谁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优质回答: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其作品《离骚》一直影响那些为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而不屈不挠奋斗者中国人。
“举世皆浊我清”的名句也一直被这种和那种的人引用着。
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却一直激励着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一代代中华儿女。
传说屈原投江后殉身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渔夫们为了不让鱼龙虾蟹嗜咬屈大夫的身体。就把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久之就演变成今日的粽子了。
其他网友回答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的这一天,都会赛龙舟,吃粽子,其实这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这种习俗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屈原一直怀着一颗报国之向,最终,不但没被顷襄王认可,还被当时顷襄王身边的坏人所害,丢官免职,流放南方,这样的结局让屈原万分伤情,悲痛之极,于是跳入了波涛汹涌的汨罗江,这一跳下去,在也没有人看见过他。当地的一些鱼夫发现后,为了纪念屈原,刚开始是往河里投放五谷,后来发现,往河里投放的东西都被鱼虾吃掉了,之后就用叶子把五谷包起来放入河中。之后一直演变成了端午节的来由,以吃粽子鸭蛋,赛龙舟的习俗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机智]ylh
其他网友回答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端午节是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头跳江自尽,后来人们就将端午那天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民间有两大习俗,一是划龙舟,二就是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习俗来源于当时五月五日爱国诗人屈原面临着亡国之痛跳江自尽后,江岸上的老百姓和渔民纷纷来到江上打捞,当时大家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啃食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鸡蛋扔到江中。郎中则用雄黄酒倒入江中药昏蛟龙水兽,这样可以让诗人屈原的免受伤害。从此以后,民间就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每年五月初五吃粽子和到江上划龙舟,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一个文化爱好者,很高兴认识大家。关于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以下是我的见解:
一、端午节传说和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1、纪念屈原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 ,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 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 ,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 和怀念 ,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 ,这就是我国最旱的棕子一一“筒棕”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棕子呢?《初学己》 申奇这样的记载 :汉代建武年间,长沙 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阁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蚊龙偷 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 做成“角黍” 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2、“丸子棕”的传说
清代乾隆皇帝 ,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丸子棕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 巧,丸子棕争新。”丸子棕 :是棕子的一种,即为丸只棕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 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丸子棕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 ,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 ,因为 “棕子”谐音“中子”,明间有吃了“棕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丸子棕’。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丸子棕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 ,丸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 种各异,由于我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棕、赤豆棕、蚕豆棕、枣子棕、玫瑰棕、瓜仁棕、豆沙猪油棕、枣泥猪油棕等。咸味有 :猪肉棕、火腿棕、香肠棕、虾仁棕、肉丁棕等,但以猪肉棕较多。也高南国风味的什锦棕、豆蓉棕、冬菇等;还高一头甜一头 咸、一棕两昧的“双拼粽”。
二、中国少数民族的棕子
瑶族:瑶族做棕子用糯米配腊肉条、绿豆,包“枕头棕’形似枕头,每个约250克。也有在糯米 中加红糖、花生等制成素馅凉粽子。
畲族:畲族棕子,民间称牯角。用箬叶将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龙草捆扎,十个一串,高的人家还 要在包棕子时加菜、肉、红枣等做馅。煮棕常用灰碱水,棕子煮好后,色黄气苔,可存放半月。
傣族:傣族过端午也吃惊子,还要过“粽子节”。 据说“粽子节’是为了纪念一对因婚姻遭父母反对 而殉情的青年男女。在这一天,凡未婚女婿的傣家小伙子都要拿棕子包,与姑娘们想会在大龙潭的苦芒果树下,男女围成圈,姑娘唱起情歌,小伙子吹叶子伴奏。然后小伙子把棕包送给中意的姑娘。
毛南族:毛南族也过端午节,但节日的意义与汉族不同,民间称为“药节” 过药节时,习惯采艾 叶、菖蒲、黄姜等草药熬水饮汁,或用这些草药作馅包棕食用。民间认为端午吃这种包馅棕粑可 以解毒去病。
以上就是笔者的见解,如有不足之处,请勿见怪。
其他网友回答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古代又称为“端阳节”或“龙舟节”,这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爱吃美食的朋友每年都会盼望着过端午节,由于端午节当天要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制作方法简单口感也比较好。
大多数家庭都在端午节之前一天到两天左右,就要购买包粽子所需要的糯米和竹叶,端午节的前一天就会将这些食材用水泡开之后准备包粽子。
随着人们饮食多样化,也使得端午节的粽子口感和形状越来越多变。但在欢度端午节的同时,一定要详细了解节日的起源和节日存在的意义。
在端午节凌晨家长就会给小朋友手腕上系五彩线,这是对孩子成长和健康的一种期盼。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吃粽子,每年端午节回家团聚的时候,都会一家人欢欢喜喜过节日。端午节的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包粽子,谈论生活和工作并且互赠礼物节日气氛非常浓重。
端午节的粽子口感比较好,而且通过粽叶包裹的糯米清香甜蜜,远在异乡的人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时候也会想家或者思念亲人。端午节作为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节日,同样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端午节的起源和文化渊源
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众所周知过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的诗人屈原。相传楚国诗人屈原对楚国灭亡无力回天,由于亡国之痛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而殒身,这就为端午节渲染了一定的爱国主义色彩。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生于公元前340年,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成年之后得到楚怀王的信任,曾经担任过任左徒、三闾大夫。屈原经常和楚怀王一同商议国事,推行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举荐贤能的政策。
在屈原的努力帮助下,楚国一度成为了军事和经济的强国。公元前305年由于屈原反对与秦国联盟,使得屈原被楚怀王放逐出都城,从此屈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流放生涯,直到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所灭,亡国所带来的屈辱和政治理想破灭,使屈原一度悲痛欲绝,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悲愤的屈原抱石投江。
屈原死后楚国的民众非常痛苦,为了避免河中的鱼虾损伤到屈原的尸体,附近的渔夫和村民都自主的拿来自己家准备的饭团,以及鸡蛋等食物扔到江里,希望通过这些食物喂饱河里的鱼虾,这样就不会损伤屈原的躯体。
也有的人会把随身携带的竹筒中放一些糯米,既能够吸引鱼虾又能够起到一定的驱邪作用,避免水中动物蚕食屈原尸体。
从此以后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楚国人在每年屈原投江这一天就会自觉的,将竹筒里装满米和其他食品用来祭奠屈原,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亡国的悲伤之情。
后来这些竹筒米经过进一步的简化和改进,就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粽子。从此以后每年端午节就有吃粽子的习俗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人们对美食和口味也有了不同的追求,所以就形成了现在的莲子、绿豆、冬菇、花生、五花肉等多种材料做的粽子。
端午节习俗与文化传承
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现在我们所知道的端午节,既是又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也是和家人团聚的重要佳节。其实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殷商时代,最初是古代劳动人民为了去病而举办的一个节日。
《大载礼记·夏小正》说“五月蓄兰为沐浴也”。
端午节这一天大家都会通过洗浴来驱除病魔,有的地方会通过用百草水洗澡起到祛病强身的作用。现在人们在过端午节之前,也会在手腕上系五彩线以表达强身健体和去除疾病的愿望。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就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鄂伍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伍奢家族被满门抄斩,伍子胥逃过一劫后投奔吴国,经过几年的养精蓄锐之后带兵讨伐楚国为父亲报仇。在战争中人们用黑豆粉和糯米做成砖墙来抵御强敌。
但由于政见不同伍子胥被吴王杀害,而处斩伍子胥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伍子胥死后也未得善终,楚王派人将其尸体投入江中,为了纪念伍子胥人们在每年五月初五,都会将粽子和饭团投入佳宁中,并且通过赛龙舟的方式驱赶水中的鱼虾。
端午节的起源中还有孝女曹娥的传说,曹娥的父亲在江边弹唱的时候不慎溺水身亡,曹娥就在江边哭了七天七夜,后来父亲的尸体终于浮出水面。
其实,这种行为深受封建礼教的推崇。所以,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不仅是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为了纪念古代先贤的正义之举。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为了消灭吴国,想要通过操练水兵的方法增强军队素质。但是又害怕受到吴王夫差的猜疑,所以经常用娱乐的方式来操练水兵,从表面上来看就像赛龙舟一样,宋高承《事物纪源》称:“竞渡起于越王勾践”,这就是过端午节的另一个传说。
端午节吃粽子与民俗文化发展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种比较古老的传统习俗,在古代粽子就是的做法就是将糯米放在竹筒里烤熟。这种方法制成的糯米不但蕴含竹子的清香气味儿,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会用茭白叶将糯米包成牛角状,这其实也就是比较早期的粽子。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的食品,人们在制作粽子的时候还可以将糯米粽放入中药,不但具有益智和除病的的寓意,而且还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随着时代不断变迁,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也在不断演化,尤其是粽子的种类也开始逐渐增多。
在晋代之后粽子还作为亲朋好友交往的礼品相互赠送。唐宋时期在包粽子的时候人们,就会将蜜枣放在糯米里,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就说明当时的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食品。
到了元明时期粽子的馅料越来越丰富,在制作粽子的时候会掺杂一些肉片,或者板栗、绿豆和时令水果等食物。
当然放入胡桃、松子等食物的粽子也十分受欢迎。如今在过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泡糯米包粽子,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它的实际意义其实除了饱腹之外,更多的是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