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牡丹亭是明代谁的名作: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怎么样的作品,反应当时什么社会情况?

网友提问: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怎么样的作品,反应当时什么社会情况? 优质回答: 明初是封建礼教对妇女拘禁…

网友提问: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怎么样的作品,反应当时什么社会情况?

优质回答:

明初是封建礼教对妇女拘禁特别严厉的时代。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当年就下了一道诏令:“民间寡妇,三十年前亡夫守制,五十年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除本家差役。”从此,从皇帝、皇后、大臣到御用文人,都不断炮制提倡三从四德的封建读物,来束缚妇女的身心。杜丽娘午间闲眠、裙子上绣了成双的花鸟,都要受到责备;更被禁止去花园游玩。她当然不可能有自由的爱情。可以说,杜丽娘比元杂剧中的崔莺莺更不幸,她根本没有遇到青年男子的可能。《牡丹亭》问世之后,“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色”。(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特别在女观众、女演员、女读者中激起极大的反响。杭州女伶商小玲,不能与意中人结合而郁郁成病,演《牡丹亭》“寻梦”、“闹殇”时,每次都“缠绵凄婉,泪痕盈目”。有一次唱到“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时,扑倒在台上。演春香的演员上来,发现她已经气绝而亡。因为汤显祖的《牡丹亭》再现了礼教对妇女的深重压迫,表现了女性内心深刻的痛苦,所以引起她们强烈的共鸣就很自然。

其他网友观点

汤显祖的《牡丹亭》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故事内涵的争论上,也体现在其创作理论对于中国古典戏剧艺术的推动上。

即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围绕它的争论一直都非常多。

《牡丹亭》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有两种说法

关于《牡丹亭》的主题,有人说是爱情,有人说是欲望,都有各自的道理。

这部戏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青春少女杜丽娘因为游园而触动了情思,梦见了一个叫做柳梦梅的书生,坠入情网,将其样貌画下来便郁郁而终。

但谁知这个世上真的有一个柳梦梅,而这幅画像被他看见之后,也喜欢上了这个叫做杜丽娘的女子。于是三年之后,杜丽娘还魂与之结好。

故事的主线就是这么一件离奇的事,所以《牡丹亭》又叫《还魂梦》。

那么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杜丽娘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爱情?

这里有一个非常严重的漏洞,就是不符合生活逻辑。

试想一下,男女二人恋爱,是先知道对方然后再谈恋爱,还是先谈恋爱然后再知道对方?

很显然,杜丽娘的情况就属于后者,这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

而在这个故事当中,也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是以杜丽娘的感情为中心。也就是说,这个故事的基础是杜丽娘对柳梦梅的喜欢,而不是两人互相的倾慕。

这不是一种正常的恋爱关系。

那么,这样来看,这个故事就无关爱情了,而是欲望。

在豆蔻年华的少女因为诗歌和春景而触动了情思,产生了人在这个年龄段里本能的欲望和冲动。

这也反映了明朝社会上对于人性解放的萌芽思绪,他们尤为关注人天性的释放。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有一个特点:

且把道场做欢场。

越是严肃的场合,明朝人越喜欢在这里谈情说爱。

而同题材的故事在此之前也有一部话本比较流行,就叫做《杜丽娘慕色还魂记》。

所以,认为《牡丹亭》的主题是写人的天性、欲望,也是可能的。

但是持反对观点的人也有理由,那就是《牡丹亭》属于“传奇”一类的性质,通俗文学写离奇事儿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所以情节上的安排只不过是汤显祖为了吸引读者的手段而已。

汤显祖还为这部戏剧作了一篇《序》,比较著名: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是解释《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一个至情之人,所以情之一事感人至深,可以感动鬼神,令人死而复生。

所以,《牡丹亭》到底是不是一部爱情剧,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这种爱情观是不符合传统礼制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无论《牡丹亭》的主题是爱情还是欲望,都代表着明清社会中反礼制的呼声。

《牡丹亭》在形式上的创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诉求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古典戏剧在篇幅格式上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一本四折”。

简单来说,比如《窦娥冤》这部剧,一共只有“四折”,窦娥死在第三折,发下了三桩大愿,而第四折就是因为楚州大旱三年,其父窦天章来此调查,为窦娥平反昭雪。

我们经常说的折子戏,其实就是这样来的,戏剧分为一折一折的,每一折都有一个故事,有点像现在的季播剧,可以单独演出。

而《牡丹亭》一共分为了“五十五齣”,现在一般将“齣”写作“出”,用“一出戏”这样来表达,其实严格意义上是不对的。形容戏剧的“齣”目前还不能简化为“出”。

《牡丹亭》的篇幅很长,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戏剧分折模式,是一种新的格式。

除此之外,在用韵上还不按照曲律来进行,这是汤显祖的习惯。

古代写作传奇、戏曲的时候,每一个地方用哪个韵、哪个牌其实都有规定,但是汤显祖不按照规定来写,比较注重故事性和传奇性。

这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论,最为著名的就是以沈璟为首吴江派与汤显祖临川派的论战。

面对吴江派注重戏曲形式格律的特征,汤显祖明确表露了自己的创作观念,认为内容要大于形式:

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辞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

汤显祖对于戏剧模式的发难是非常成功的,一举打破了之前对于戏曲创作的桎梏,在明清两朝有着非常多的追随者,也赢得了极高的评价。

比如沈德符就曾经这样说:

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大有洛阳纸贵的韵味。

其实如果以明朝社会的状态来看,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汤显祖能有这么多的支持者了。

这个时代正好处于社会经济变革的时期,民间对于流传已久的社会状态有着不满,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压抑,使得这个时代的人心非常躁动,所以才出现了之前说的“且把道场做欢场”的状态。

这一时期的社会有着很明显地反秩序情绪,希望打破一些固有的成规,所以在文学批判这一方法总结的道路上远比诗文等作品创作更为出色。

在通俗文学中,有着大量的机遇存在。之前时代的忽视,给明朝文人留下来大量的可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就出现了很多让人惊叹的尝试。这与正统文坛上拟古风气有着鲜明的对比。

所以说,汤显祖《牡丹亭》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声望,除去其故事的离奇、精彩之外,还因为契合了明朝市井中的浮躁状态以及希望打破成规的渴望。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其他网友观点

汤显祖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又是一个热情的理想主义者。他从当时现实生活中深刻地感受到封建礼教是扼杀生机、毁灭幸福的桎梏,而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普遍要求。他把这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写进了《牡丹亭》。《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罪恶,歌颂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实现个性解放,追求婚姻自由的美好理想。《壮丹亭》的这个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这首先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明王朝建立后,统治阶级为了现固其封建专制统治,大力推崇程朱理学,以禁锢劳动人民的身心,而妇女受到的压抑和推残更为严重。《牡丹亭》里描写的杜丽娘受桎梏的苦闷,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爱情的热烈追求以及她死于对美满爱情的渴望等情节,就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女性的推残,表达了青年男女的普遍愿望,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因而具有强烈的积极的社会意义。其次表现在对杜丽娘叛逆性格的歌颂。杜丽娘在反抗封建礼教为她安排的生活道路方面,在寻求美满的婚姻方面。都表现出叛逆的性格。她对《诗经》中的爱情诗,从自己要求自由的生活愿望出发,作出了与塾师截然不同的解释;她敢于触犯父母的严威到花园去赏玩,并在梦中实现了自已的爱情愿望;她在愤愤不平中死去了,却在阴间直问判官;她复生后,父亲不许她和柳梦梅成婚,她又到最高统治者面前去质证。在追求爱情上,她勇敢而坚定,缠绵而执着。柳梦梅也表现了反抗精神。他们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这种从爱情方面表现的“情”与“理”的矛盾冲突,与明中叶进步思想家反对程朱理学,冲破礼教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脉相承的。剧中描写的这种叛逆精神给青年读者以鼓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牡丹亭》比同时代的爱情剧在思想上概括得更高,有着更进步、深远的意义。

其他网友观点

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主要从巜牡丹亭》的文学地位、社会现实和传播三个方面来回答,希望有所帮助和启发。

《牡丹亭》的文学地位

汤显祖,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万历十一年,张居正逝世的次年,汤显祖考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后仕途坎坷,不依附权贵而免官返乡,自此未能出仕。

巜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他把传说故事以及明代社会相结合进行创作,使之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杰作。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该剧构思严谨,剧情冲突,起伏跌宕,情景交融,曲词善于化用前人名句成语,如李煜、谢灵运、王勃等,华美秀丽,声情并茂。

巜牡丹亭》写的是爱情故事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违背父命,私自到后花园赏春而发春心,在梦中与秀才柳梦梅幽会,事后便一病不起,因思恋过甚而亡。柳梦梅进京赶考,在梅花观中得到杜丽娘的自画像,与葬于此处的杜丽娘幽灵欢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妇,同居临安。经历一番曲折,最终柳梦梅高中状元,由皇帝传旨,杜宝认可这桩婚事,合家团圆。

《牡丹亭》反应出明代的社会情况

汤显祖曾师从罗汝芳读书,后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罗汝芳将儒、道、释三家融合,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李贽则一直与封建压迫和封建传统思想作斗争。当时,“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大行其道。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汤显祖48岁时完成《牡丹亭》,这个时候,他的思想已经成熟。

《牡丹亭》把传说故事同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刻画杜丽娘要求冲破封建礼教牢笼的强烈愿望,和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表达了以“情”反“理”的进步思想。

尤其是《牡丹亭》的第十出《惊梦》,作者抓住杜丽娘游园前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富家少女的矜持和娇羞,刻画出她的春情难以消遣的寂寞和对环境的不满。

到园中,女主人公看见春色满园,心起巨澜,有惊叹、感慨、悲叹、幽怨。这里既有对自然和青春的热爱;有对春色的惊叹和对命运的感伤;也有对礼教的不满和无可奈何的苦闷。汤显祖成功地写出了杜丽娘的青春觉醒历程。

《红楼中》的《牡丹亭》

《红楼梦》中,宝黛共读西厢,很美;黛玉听牡丹亭,更美。由此可见, 《牡丹亭》对曹雪芹著《红楼梦》的影响有多大,《牡丹亭》在曹雪芹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那边走。偶然两句,只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他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昆曲《牡丹亭》彰显文化自信

昆曲是“中国戏曲之母”,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2001年5月,昆曲成为全世界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4年,著名作家白先勇改编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一出世,就让世人惊艳,已上演了350多场,成为了一部经典作品。曾先后赴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希腊、荷兰等国家演出,所到之处均获得高度赞誉。

这部唯美的剧作超越语言的隔阂,华丽婉转的唱腔,顾盼生辉的眼神,让当今的观众为四百年前的梦境感动,让东方典雅的戏曲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彰显出中国文化自信。

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杜丽娘

【大家好!我是九日文谈。希望喜欢我的原创文字。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共同进步,传承文化。图片来自网络,不妥即删】

其他网友观点

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一个文学理念:要从情出发,为情去造文,就是文和采要由情来决定。

而汤显祖平生最推崇的就是“情”,进一步窥视其内核便是真,《牡丹亭》就是充分体现他运用这个理念的作品。

《牡丹亭》的全称是《牡丹亭还魂记》,属于明代的传奇剧本,刊行的时间是明万历四十五年,也就是1617年。汤显祖以离魂复生的方式给世人展现了浪漫极致,超越生死,超越常理的爱情。

整部《牡丹亭》除了对于前人优秀作品的传承,还融入了汤显祖自己对于话本的深刻认识,对于现实生活的反醒,对于广大受压迫女性向往爱情而不得的同情。应该说字里行间都凝聚了其情,其真,其心血,因此才得到了大家的喜爱,才会引起共鸣。

要更好地了解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作品主题、语言特色、艺术成就等方面来看。

作品主题

《牡丹亭》真正要表达的就是“情”,表面上是离魂,本质上是将现实中不能正常表露的情,畅快淋漓地倾注在了杜丽娘和柳梦梅身上,他们为情生,为情死,情超越了理。

整部作品之所以有那么极致的情感表达,也跟汤显祖的自身经历有关。他虽然素有才华,但是怀才不遇,对于科举制度的失望,来自上层权贵的压迫都使汤显祖深感自己才能难以施展,抱负不能实现,最终只能投身于戏曲创作。

汤显祖曾经指出“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并且早期尝试以言情为主题开展戏曲创作。知己好友之间也让他有“梦生于情”、“情生于适”的深刻情感体验,这些也为他的创作注入血肉。曾经有专家考证过,《牡丹亭》来源于杜丽娘话本和流传在江西南安大庾的女魂恋人故事。那些青年男女的爱情遭遇为他的作品注入了灵魂。

因此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那种超越生死和冲破世俗的情都是汤显祖经过了自己充沛的情感涌动之后展现出来的。一切不合理的情,都在《牡丹亭》里爆发,它之所以感人,就在汤显祖敢于直面现实的残酷,敢于剖析人内心深处被禁锢的情感,直抒胸臆。

语言特色

《牡丹亭》用词典雅考究,声韵和谐。全剧约120000字,共五十五出。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习惯用宜黄腔、乐平腔、弋阳腔等地方腔调来创作。《牡丹亭》就是海盐腔衍化而来的宜黄腔为基础写作的。

另外在语言的发展上,汤显祖也有所贡献,在剧里面加入多种方言,又生动又贴切。

剧中抒情的曲文,也特别细腻动人。比如《惊梦》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就算是没有看过《牡丹亭》的人,也听过几句经典的台词,足以说明汤显祖语言功力深厚并且该剧的传播之广。

艺术成就

《牡丹亭》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 《长生殿》合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之所以高于同时期的其他作品,其根本在于汤显祖在剧里面打破了封建礼教社会的规范,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标准,尊重情感,尊重人性,尊重女性个人意志和自由的选择。这些与当时社会礼教理学并不相融,但是他给普罗大众提供了一个宣泄口,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牡丹亭》还可以说是明代传奇发展的最高峰。它对于前人的优秀作品有所传承,对后世作品起到文学典范的作用。比如沈璨,改编《牡丹亭》为《同梦记》;比如臧懋循的《牡丹亭》、还有冯梦龙的《风流梦》、以及徐日羲附《牡丹亭》等。

当时的社会情况

了解了《牡丹亭》,有人就会问,产生伟大作品的时代,又是什么样的社会情况呢?

当然不会特别美好,尤其是对待女性方面,《丛杂记》 里面说:明时,“以家有烈女贞妇为荣,愚民遂有搭台死节之事。女有不愿,家人或垢骂辱之, 甚至有鞭打使从者”。

封建社会腐朽的统治思想禁锢着人的天性,女性更谈不上尊严。

但是在某些地方,有新的商业城市在悄悄兴起,市民阶层逐渐形成。正所谓有腐朽就有新生,有压迫就有反抗,新的自由的思想,敢于表达抗议的声音也适时地出现。

同时,一些文人以市井小人物作为文学作品的主角,用传奇的方式,话本的方式演绎出来。现实生活中残酷的旧制度虽然无法改变,但是作者们用了超前的思想理念,提出了深刻的人性,人情问题,并发出了灵魂的扣问,并得到了广发群众的情感回应。

其他网友观点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一。《牡丹亭还魂记》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使其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汤显祖也因一部《牡丹亭》而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这也是汤显祖人文主义情怀的体现。

该剧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反应出思想解放与生命自由的人性主义光辉,在那个时代,思想被封建礼教深深禁锢着,而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追求个人的自由是很难能可贵的。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封闭式教育,妄图压制摧残人的天然欲望的目标,在人性光辉的照耀下是很难达成的。作品中流露的女性生命意识,不仅造就了杜丽娘青春意识与情感意识的觉醒,更是在杜丽娘的精神世界引发动荡,促使丽娘走上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个性解放之路。这对当时乃至后世的女性的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更多的女性敢于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爱情,敢于尝试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展现出属于人的真正的美丽与魅力。汤显祖人文主义情怀的体现,

与牡丹亭是明代谁的名作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