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生活常识

明孝陵简介(明孝陵和中山陵)

明孝陵简介中国自古就有厚葬传统,那时人们祟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过着阳间一样的生活,所以“事死如事生”,陵墓上下的…

明孝陵简介
中国自古就有厚葬传统,那时人们祟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过着阳间一样的生活,所以“事死如事生”,陵墓上下的建筑和随葬品均仿照、象征世间。在南京,有两座著名的陵寝建筑:明孝陵和中山陵。由于职业的关系,我对这两座建筑做过一些了解,给大家做一个简单介绍。
1、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于南京市钟山南麓,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因屡遭兵火,明孝陵除陵寝地宫外,现仅存神道、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等。
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依山势地形蜿蜒曲折。四方城是一座碑亭,其顶部已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文由朱棣亲撰,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神道由四方城向西经外金水桥(今红桥),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其中段为石象路,相向排列着石兽6种12对,依次是:狮、獬、骆驼、象、麒麟、马,每种4只,两立两卧。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见到64个石柱的基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享殿的规模是很大的。现在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比原来的要小得多。享殿后是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是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桥北是一座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方城北面是“宝顶”,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 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

 
图1 明孝陵总平面图

图2 四方城

 

 
图3 石象路
 

图4 享殿遗址(大修前)

 
图5 方城
 
明孝陵继承了汉、唐、宋帝陵制度的某些方面,如陵宫前设置神道,神道两侧设置石象生、勋臣等,但明孝陵做了许多创新:(1)明东陵和孝陵共用一条主神道。明孝陵的陵区内,既有朱元璋及皇后合葬的孝陵,又有皇太子朱标的东陵,东陵和孝陵共用一条主神道。(2)神道蜿蜒曲折。中国明代以前的帝陵,神道一般均处于陵墓的中轴线上。明孝陵在神道设计上并未因循守旧,而是因形随势,蜿蜒曲折,在中国历代帝陵中具有唯一性。(3)建筑风格、技术和构件样式具有典范意义。明孝陵的主体部分开创了我国皇家陵园按皇宫布局建立的模式,采取“前朝后寝”、“前方后圆”三进院落制式。
 总之,明孝陵继承了汉、唐、宋帝陵制度中的优秀成分,又创建了新的帝陵制度,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普遍价值,影响深远。
 
 
2、中山陵
由吕彦直设计,在中山门外紫金山第二峰南麓。其平面总形体略呈钟形,前临平川,后拥青幛,顺山取势,气象雄伟开阔。
进人中山陵,首先来到陵前的广场,平面呈半圆形。由广场拾级而上,墓道入口处,是一座花岗石牌坊??“博爱坊”。之后,是一条长达480多米的墓道。墓道分为三道,中道宽12米,钢筋水泥路面,左、右两道各宽4.2米,柏油路面,形成警钟形状。
中道和左右两道之间,对称地排列着五对长方形的绿化带,绿化带内栽植了两排雪松和四排松柏。墓道尽头是陵门,陵门正中门的上方,镶有一方石额,上刻“天下为公”,这是孙中山大力提倡的。
陵门之后,是一座方形的碑亭,正中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字为颜体,出自谭延闿的手笔。
由碑亭向上,石阶坡度更陡,分为八段,每段石阶上都有一块平台。最上面的三段石阶更为陡峭,气势更加雄伟。石阶尽头,是第十层平台,也是中山陵的最后一层大平台,这是陵墓的最高处。
祭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堂顶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上盖蓝色琉璃瓦,四角筑以堡垒式屋房,体现了西方古典石构建筑的稳定性。祭堂正面开三个镂花格紫铜拱门,门楣上方从东到西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六个篆字,是民国元老张静江所书。 祭堂内内左右、前后排列着12根巨大的花岗石柱,四隐八现、祭堂顶部用彩色马赛克磁片镶嵌成国民党青天白日的党徽图案,四壁上半部贴人造石,下半部嵌黑色大理石,东西两侧的护壁上镌刻孙中山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祭堂正中有一尊大理石雕的孙中山坐像,着长袍马褂,双脚并坐,膝上摊着展开的文卷,双目凝视着前方,神情庄重。坐像底座四侧还刻有表现孙中山生平事迹的六幅浮雕。
 祭堂后壁正中是墓门,与墓室相通,为半球形封闭式建筑。墓室的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大理石圹,正中是一具用汉白玉雕刻的孙中山卧像。孙中山的遗体用一具美国制造的铜棺盛殓,安葬在墓圹下5米深的长方形墓穴内。
 孙中山先生遗体自1929年6月1日奉安中山陵后,70多年来,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中外各界人上来这里瞻仰,表达他们对中山先生的无比崇敬怀念之情。
中山陵可谓中国近代第一陵,建筑师吕彦直巧妙地应用了紫金山南坡由低渐高的地形,沿用中国传统的依山为陵的惯例,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并突破传统封建帝陵封闭的庭院组合,以纪念性的开放空间和近人尺度,表达出孙中山先生追求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人格精神。

图6 中山陵
 

图7 博爱坊

图8 碑亭

 
祭堂
明孝陵是理解封建社会陵寝建筑的一把钥匙,中山陵集中提现了“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会南北”的思想。作为新南京人,可以抽空去了解一下我们身边这些伟大的建筑。

明孝陵简介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