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芦花荡教案(第605季 青春课堂:走进董董《芦花荡》,感受赛课一等奖课例风采)

芦花荡教案 点击上方“语文湿地”关注我们【卷首】昭君曾说,语文教师要敢于在公开课中出生入死。不仅如此,一个成熟…

芦花荡教案

点击上方“语文湿地”关注我们
【卷首】
昭君曾说,语文教师要敢于在公开课中出生入死。不仅如此,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如果能积极参与赛课,在赛课的大战场中勇立潮头,挑战自我,那更是属于个人专业成长中的里程碑,其中的大成长,大历练一定会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本期青春课堂,将隆重推出董董老师的课例《芦花荡》,7月17日陕西咸阳,《芦花荡》一课的教学获第四届“教育艺术杯”一等奖,让我们一起感受一等奖课例的风采!

《芦花荡》课堂实录
文/董董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芦花》及芦花荡风景的图片)
师:同学们好!聆听着优美的歌曲《芦花》,欣赏着比歌声更美的芦花荡的风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读——那里有漫天飘飞的芦花,有洁白如云的蒲苇,有清香四溢的荷花,还有一群可敬可爱,英勇乐观的人们。
今天我们的课老师称它为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不但要读懂文章,体味情感,还要从这节课中学到一种阅读的方法,来指导同学们以后的自主阅读。现在,就让我们通过三个话题来走进文本:说事、说人、说景。(板书)
二说说故事
师:先来看看屏幕上的字,你都会读吗?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师强调“篙”的读音,“皇”和“措”(处理、安排)的写法。】
师:解决了字词的障碍,现在就一起先来“说说故事”(板书)。请同学们速读全文,用上生字中的“竹篙、苇塘、张皇失措”,将故事的主要内容概述一遍。
明确:抗战时期,一个老头子在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时,一个孩子被鬼子打伤了,为了报仇,老头子引诱鬼子进入圈套,用竹篙痛打了张皇失措的鬼子。
教师点拨,PPT小结:
(1)概述故事情节以主人公为叙述角度叙述。
(2)简述故事情节可以用“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 的形式总结;
(3)如果详细一点就要把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说清楚,这就是小说情节的四部分。
三说说老头子
师:了解了故事情节,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老头子,那我们就来说说这个老头子(板书:老头子)。老师先来说:“文中的这个老头子真是神通广大(板书)。你看6——8段中写到他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像没事人似的冒着生命危险把稻米和肥鱼送进苇塘,让战士们不饿肚子,让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真是令人尊敬呀!”请把“神通广大”批注在第八段旁边。同学们看,老师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先说了老头子的性格,又说出了文中能够体现这性格和品质的句子。咱们就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说,开始读课文。
1.学生认真浏览课文,准备说话。
2.学生展示,老师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性格品质,并让学生把自己总结出的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预设的词有:老当益壮、精明干练、神通广大、自信乐观、智勇双全、藐视敌人、爱憎分明、过于自信和自尊、爱国英雄。】
师引:这篇小说共四千余字,将近一半是人物的对话描写。同学们啊,大凡文学作品中人物一旦说了话,你的朗诵,你的理解就有了抓手。来,一定要读好——(引导孩子读好找到的句子)
师结:在小说中,重复语句正是意义增值的过程。老头子的自信乐观、藐视敌人、爱憎分明在这个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仔细地读这些细微之处,也就是细读对人物的描写是读懂人物最好的方法(ppt展示)。刚才我们正是通过朗读老头子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走近了一位(指板书) 的老头子。现在我们可不能叫他老头子了,要叫他——“老英雄”(学生齐答)。
3.可作者孙犁却称他为“老头子”,那这个老人有没有做得不妥当的地方?
预设:一是过于自信(自负)。二是欠谨慎。三是孩子气。
师结:没有成熟和刚健,没有崇高和伟大,没有豪言和壮语,这就是孙犁笔下的英雄:喝的是白洋淀的水,吃的是白洋淀的饭,长着老百姓的样子,说的是老百姓的话,想的是老百姓的事。一脚的泥土气息,一身的鱼腥味儿,这个英雄让人觉得真实极了,可爱极了。他就是生活在白洋淀上普普通通的一位老人,也是白洋淀爱国抗日人民的代表呀。这英雄真接地气了,所以我们要亲切地叫他一声——“老头子”(学生齐答)。
4.小结:
师: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老头子英雄行为,感受他的(指着黑板上孩子写的)老当益壮、智勇双全、自信乐观、勇敢无畏、藐视敌人。齐读61、62段。
四说说环境
师:是呀!老头子望了一眼,他想看到二菱,想看到大菱,想看到苇塘里的队伍,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想看到所有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华儿女!你们的苦,你们的痛,你们的屈辱,你们的仇恨,今天我一齐报了! 但是,老头子只看到了──(生读62段)正所谓“景为情生,情为景系”!下面咱们就进行第三个环节的学习——说景。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一些这样诗情画意的描写,拿起手中的笔,找一找,划一划,可以和你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会儿把你们找到的句子和你的理解与全班同学交流。
1.学生活动,老师指导。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苇子”的作用以及感受景色的美好。
2.景物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因此除了让我们看到如诗如画的美景,也更加深了我们对文章人物和主旨的理解(ppt小结)。
3.师:抗日战争是如此残酷,连飞鸟都只有在没有人的夜晚才飞出来,连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都要上战场,连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子都要穿梭于炮火之中。那作者为什么要把如此残酷的战争置于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来描写呢?
【教师点拨:那么美的芦花荡,假如没有战争,可以想想老头在做什么,大菱和二菱在做什么,芦花荡其他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4.小结: 这篇文章创作于抗战胜利的前夕,那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在那个年代,无情的炮火熏乌了人的眼睛,穿梭的子弹制造着惊恐与焦虑,战争的残酷打击着人们脆弱的心灵。战争是难以抹去的污垢,让那个年代里的人们无法擦拭。孙犁正是在这样的时刻用他的作品洗着人们脸上的血污,抚慰着痛苦的心灵。给战争一些诗意,给白洋淀一些风月,给心灵一些宁静。由此也诞生了新中国一个重要的文学派流——荷花淀派,他开创了抗日文学“诗意小说”的新境界。著名作家茅盾曾说“孙犁有他自己一贯的风格。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绘风云变幻的。”
五课结
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记住美丽的芦花荡,记住英勇乐观的白洋淀人民,更要记住那被欺侮被凌辱的历史。因为只有不忘记,我们才能避免历史重演;只有不忘记,我们才能坚定信念,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了这篇小说,“说事、说人、说景”对刚刚接触小说的你们来说,这不失为一种走进小说的最基本也最有效的的阅读方法。希望同学们能用这节课学到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更多更好的小说,体味不一样的人生,感悟不一样的情怀。下课!

《芦花荡》课后小思
文/董董
课已经上完近一个星期了。收获了赞誉,收获了荣誉,更收获了语文界专家、前辈和同行们的鼓励。不过,在我自己看来这堂课却是留下了两个很大的遗憾。
一这堂课最大的遗憾是来自一名女生。
在课堂临近结束时,有一个女生手举得特别高,似乎非常迫切地要发表自己的想法。虽然这时我站的位置是跟学生们的第一排平行的地方,那个女生在我的左手端坐着,但我其实看到她举起的手了。当时我是犹豫的、彷徨的——给她机会,让她说,可我当时已经开始进入“课结”了;可不给她机会我自己心里又觉得实在过不去,因为课堂毕竟是孩子学习的场所。但最后还是屈服于所谓的课堂完整性了!我没有给她机会,我看见了她脸上露出的遗憾。在课堂上我就开始心痛了,在说课结时一直在游离。其实比她更遗憾的是我!现在想来是完全有时间给她这个机会的,时间从哪里挤出来?从介绍《荷花淀》的内容中挤,因为蜻蜓点水似的介绍,学生对《荷花淀》并没有什么印象。真的太遗憾了!直到现在,我脑海里还会不断地出现那女孩渴求的目光和高高举起的小手。
二我事先准备好的课堂结语和现场的生成有点两张皮的感觉。
如果能从孩子们的课堂表现、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和希望来做一个“只属于这节课”的小结,虽说高度上要受点影响,但是是现场生成的,那种新鲜逼人的气息足以弥补高度的减弱。
以上是我回忆这堂课最大的两点感受,请教于大方之家,以求更大的进步。
作者简介董董,山东省青州东坝初中教师。爱语文,爱课堂,爱生活。是一位有活力的80后教师,年轻而充满朝气,朝气中充盈着老成。曾荣获首届“志公杯”全国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优质课评选一等奖;2011年全国目标教学会议初中语文赛课一等奖;多次在省市骨干教师培训和教学活动中提供示范课和公开课。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参与全国教学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倾听生命的回音》《储蓄人生》的编写工作。

听课归来话收获
文/王冬茹
7月15、16、17日,有机会去咸阳西工大启迪中学参加“少教多学”课题年会,期间听了赵谦翔老师、苏立康教授、赵明老师等教育大家的讲座,观摩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的八节赛教课(作为课题的成果展示,此次初中组共有20名教师参赛,分A、B、C三组进行,我听了A组的八节课)。此次活动,让我大开眼界、获益匪浅:
一语文教学要遵循规律
苏立康教授说:近二十多年来,许多学校的语文教学都是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是违反规律的。语文教学要遵循规律,语文学习的规律就是大量的阅读积累,为思维提供素材,并能在生活中触发联系。积累丰厚是不怕考的。赵谦翔老师说,学习文言文的秘诀就是熟读、精思、微写。熟读就是积累,就是练语感;读中悟、读中思,悟文魂;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仿写。赵老师的做法,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所以他的课堂,学生书声朗朗,情绪高涨,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语文成绩优秀。反思自己这几年,为了追求分数,语文课变成了讲题课,学生学的无味,自己教的无趣,付出和成绩似乎也不成正比。语文教学,一定要遵循规律,阅读积累,潜移默化、精思品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且不可急功近利。
二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课堂意识,课堂上要时刻心中有学生。
语文课知识面广,琐碎、繁杂,上一节语文课不容易,上好一节语文课更不容易。老师不光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更要有强烈的课堂意识,要心中有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更精彩。这次赛教,山东青州董董老师执教《芦花荡》,获得一等奖。不必说她的教学设计精心巧妙,水道渠成,也不必说她的语言准确简洁,妙语连珠,单是她的着装,她对学生的态度就足以让人赞叹了。
大屏幕上播放抗日军民在芦苇荡中行船的图片,伴随着悠扬的歌声“芦花荡”,她身着 一件印有白莲图案的淡蓝色齐膝连衣裙上场,仿佛她就是白洋淀中盛开的一朵荷花。情境的渲染,一下子就把所有人都带到了如诗如画的白洋淀中。她的着装,应该是为课堂而精心准备的。
课堂上,她和学生对话,不急不躁,用充满鼓励和爱意的目光和学生交流;她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耐心细致,不着痕迹;她评价学生,语言中肯,能启发学生思维。她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孩子们学得轻松愉快,课堂上,学生的精彩生成不断涌现。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课上完了,董老师并没有立即下台,而是站到了 台子一角,那是孩子们退场的必经之路。她微笑着站在那里,和每一个孩子挥手告别,到后来,有几个孩子竟然跑过来主动和她拥抱。孩子的心最真,谁对他们好,他们清楚。董老师的教学,有强烈的课堂意识,一切为课堂服务,心中有学生,处处为学生考虑。这样的课堂,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老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开心。这样的课堂怎能不出彩?
三语文教师要有解读文本的能力,要有创新意识。
苏立康教授说,现在许多语文老师的课都不是自己读出来的,是“教参”的“二 传手”,文本解读功夫不过关。听到这话,我的脸不由得红了。赵谦翔老师也说,语文教师要潜心备课,吃透文本,才会有高效课堂。回顾获得一等奖的课例《湖心亭看雪》(西安铁一中王字萍老师执教)、《云南的歌会》(汉中城固房卫华老师执教),都让人感受到他们解读文本的深厚功力。王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张岱看景,是“用心在看”,人在舟上,心在天地间,故有“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景物描写。这样的解读,合乎情理,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张岱在用心看雪,王老师又何尝不是在用心研读文本、用心教书呢?房老师在讲课前,给学生讲了音乐的起源,讲了别人对沈从文先生的评价,课堂上,他紧扣“有意思”展开教学,教学设计新颖别致、不落俗套。两位老师知识广博,对文本钻得深,研究得透,他们的课有新意、个性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余映潮老师在《致语文教师》中提到,语文教师要练好四项基本功,第一个就是要练好研读教材的基本功。教师必须有耐心训练自己研读教材的基本功,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是一辈子从事语文教学的基础。
总之,这次咸阳之行让我收获满满,教育大家的讲座和优秀的课例让我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规律,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实践,循环往复。少教多学就是要减少灌输和限制,要有强烈的课堂意识,要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培养科学的学习方式、思维品质和自学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到“少教多学”,教师一定要潜心备课,研读文本、吃透文本。今后,我会努力实践所学,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遇见更好的自己,成就学生的幸福。
作者简介王冬茹,陕西西安长安区五台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湿地栖居者,空间地址:http://981394083.qzone.qq.com

青春课堂:走进董董《芦花荡》,感受赛课一等奖课例风采策划:语文湿地@青春课堂编辑部
编辑:司艳平 陆艳 俞春霞
美编:王钗鹰
制作:韩春旭

郑重声明:本期内容为“语文湿地”(微信公众号:yuwenshidi。以下简称“湿 地”)原创首发内容,任何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转载、复制、摘编前,必须得到“湿地”及原创作者的共同授权许可;未经“湿地”和原创作者本人的共同授权许可, 禁止以任何名义进行转载、复制、摘编等任何形式的使用。一经发现,我们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规的相关规定,追究其侵权行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青春课堂

芦花荡教案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