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讷是什么意思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程子曰:“木者,质朴。讷者,迟钝。四者,质之近乎仁者也。”杨氏曰:“刚毅则不屈于物欲,木讷则不至于外驰,故近仁。”朱熹本来吧,这一章前面已经讲过了对吧。刚毅木讷,这四个字的意思跟现代汉语一样,也不用翻译。这四条都是完全不需要跟别人,跟外物产生联系的品质,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一个人了,依然可以做到刚毅木讷。
所以近仁。
但是注释里的一句话,让广莫大有心得。
杨时说,“刚毅则不屈于物欲,木讷则不至于外驰,故近仁。”
不屈于物欲,不至于外驰?这是什么?这不就是净明道玉真祖师讲的,“何谓净?不染物;何谓明?不触物。不染不触,忠孝自得”嘛。
不染物就是不屈于物欲,不触物就是不至于外驰。
之前别说净明了,就连不染不触,都属于那种道理都懂,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概念。其实也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而是没有一个可以做点什么的抓手,不容易跟现实的生活,环境,情绪,事件,构成联系,一个抽象概念不能跟任何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产生羁绊,这个抽象概念,懂跟不懂也没什么区别。做任何事都想不起它来,想起它的时候,又没有任何事可做。
现在就有净明的抓手了,净明过于抽象,可以学不染不触,不染不触还是过于抽象,可以学刚毅木讷。
不过,学刚毅木讷,不是表演刚毅木讷。
刚毅木讷,也还是要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思一念中。抓手还是需要抓手,抓抓手手无穷匮也。
这两年很多人问广莫,为什么要学朱熹。这个时代,学论语的人很多,但是抱着朱熹的四书集注照本宣科的应该已经很少了。这个东西在科举取消之后,在大家看来就已经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去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净明道的祖师们学的是朱熹的本子,所以广莫要学,这是为了读懂净明道祖师的语录,而是不是曲解孔孟原义,对广莫并不重要,且不说以人心度天心,先尽量以人心度祖师心吧,否则净明道学歪了,孔孟学的再正又有什么用呢。
绝大多数人类啊,说是有六感,但是思维与其他五感联系的能力,都不怎么样。因为人类的文明是靠那些能传播,能复制,能继承的东西,构建起来的。所以对于境界到位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给自己的境界找到合适的抓手,能够从抽象到具象,从无法表达,不易理解,到容易表达,容易复制,容易被很多人理解。
古人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质上是鼓励在学有所成之后,读闲书,多游历。闲书中的人事物,游历中的各种见闻,和自己的境界碰撞,结合,才容易出作品。
这个作品不仅仅是给别人展示的,更是给自己展示的,因为别人很难从自己的思维中得到价值和意义,其实自己也很难从自己的思维中得到对生活有所增益的东西。自己也需要给思维找个抓手。
古代的大学问家们,其实比的根本不是四书五经读的好不好,因为四书五经篇幅有限,大家能上台面的,都读的很好,最后比的是谁闲书读的多,谁闲书读的好。毕竟能否行万里路往往身不由己,古代又没有电影电视剧,只能读闲书了。举一反三,大家需要的不是一,而是三。
从唐宋到明清,流传下来海量的文人笔记,这些主要都是他们读闲书与游历之后和自己的境界结合的产物,本身又成为了后世的闲书,最后都成了文化的薪火。
所以啊,修行这个东西,本身需要下的工夫并不多,就如同四书五经一样,需要读的书没几年就读完了,剩下的工夫都在修行之外,在经籍之外。无论工作,玩游戏,旅行,还是读闲书,看影视剧,干什么都是修行。
今年才过了五十天,广莫已经看完了十一部电视剧,三部电影,读完了十一本书,这个赛季也上了王者,鬼谷八荒也炼到了元婴,静待化神。如果这样的节奏,五年之后,十年之后,广莫一定会成为一个自己喜欢和期待的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