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饮食百科

【文学盘州·微刊】赵敏:青春无悔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青春无悔文/赵敏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一批又一批劳动建设大军开进了祖国的西南,贵州西部贫瘠…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青春无悔
文/赵敏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一批又一批劳动建设大军开进了祖国的西南,贵州西部贫瘠的山区,建设者们怀揣着一个朴实而伟大的理想:参加三线建设、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建设大西南!经过这支劳动建设大军的不懈努力,几十年奋战在荒山野岭,如今一座崭新的煤城——盘州市,崛起在昔日茅草丛生的山野荒坡上,被称为“金三角下的一颗明珠”。美丽的盘州市是国家百强县之一,位于贵州省西部,于二零一七年撤县建市。在盘州市的东湖或是南湖,抑或是在闹市街区,有时会看见一位身跨相机颇有风度的老人,他用手中的相机拍出东湖、南湖四季更迭的美丽风景,还有近年来在此安家,当地人从未见过的珍稀鸟儿,拍下了闹市街区的人生百味,既丰富了自己的晚年生活,又记录和见证了盘州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位老人就是参加过三线建设的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火铺矿的退休职工曹春山。 在半个多世纪前的一九六四年初,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矿务局职工技术学校,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生,他们主要学习地形测绘、矿井通风、井下机电等基础知识,是为贵州三线建设培养的技术骨干。本着”好人好马上三线”的精神,这些学生都是开滦矿务局所辖的各矿精心挑选的:思想好、觉悟高、聪明能干的优秀职工。他们正值青春年华,朝气蓬勃积极好学。他们不负众望,在短时期内通过刻苦的学习已掌握自己所学的各学科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这批特殊学生中,有一位来自开滦矿务局赵各庄矿的年轻帅气小伙子,他就是当年的曹春山。那时他刚结婚一年,妻子是在派出所工作,是一位优秀的户籍女民警,名叫王淑娣。他们二人虽然结婚一年了,但是小两口还过着分居的日子,当时矿上的住房紧张不能给新婚夫妇解决住房问题,曹春山只好一人住在单身职工宿舍。后来还是岳父把家里堆煤、放杂物的小仓房收拾出来,这样他们才有了一个夫妻相聚过日子的“家”! 一九六五年五月,曹春山和工友同学们在职工技术学校学习一年多后,也是他们学有成就时,他有孕在身的妻子总是在他的面前闷闷不乐,唉声叹气的,好像有事压在心里,他问妻子,可妻子却不肯说。到了七月份在他多次追问下,妻子才说出来实情:“这是我工作上的机密,你知道的我们有严格保密制度,但是,今天在你跟前我就犯一次的错误吧,你们技术学校的这批学生是为贵州三线建设准备的,矿上已经把你们的户籍送到我们派出所好几个月了,要为你们办理户籍迁移。我们刚团聚没多久,好日子没过几天又要分别了!” 当时曹春山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是组织上的安排,我们要服从,必须去!再说不是我一人去,那么多人都去。没关系,就是我不去贵州,在这儿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家,我去了贵州安顿好了就来接你,在那边不就有家了吗?”服从组织的安排,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纯净的心灵啊!当年的他们服从三线建设的需要,服从祖国的召唤,背井离乡、抛家舍妻,奔赴祖国的大西南,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之中!可亲可敬! 一九六五年八月三日,开滦矿务局赵各庄矿,支援贵州三线建设培养的技术骨干,即将启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天矿上召开欢送大会,广场上热闹非凡,锣鼓喧天,醒目的欢送大幅标语,矿领导在欢送会上讲了话。广场上聚集了很多前来送别亲人们,曹春山的妻子及家人也在其中。他看见即将分娩的妻子哭得像个泪人,此情此景也使这个刚强的血性男儿双眼泪流…… 此时,心情复杂的他也只能安慰妻子:“淑娣,别难过了我们要坚强些,我这次去也许是件好事,如果在那里的条件好了我会来接你,下个月你就要分娩了,保重身体啊!等孩子降生了代我陪伴着你,那时你就会开心的”。妻子听了他的话哭的更厉害了,最后说:“你是爸爸,给孩子取个名吧!”他想了想哽咽地说:“不管是男是女就叫‘双’吧!”曹春山给孩子取名叫“双”是他心里的一个期盼,他和妻子王淑娣结婚虽然两年多了,但是小夫妻二人在一起共同生活时间不长,现在为了祖国的三线建设,自己与妻子和即将出世的孩子又要离别了,可他们是成双成对的恩爱夫妻啊!所以他期盼着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与妻儿团聚,与爱妻再成双! 三辆解放牌大卡车,把二十三岁的曹春山和他的工友同学们带到了北京,在北京修整了三天后又登上了南下的火车,辗转千里到了贵州安顺,再换乘汽车到了盘县。汽车载着他们行驶在崇山峻岭之中,大家都是从大平原来的,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高、这么险峻的山峰,心里不禁产生了疑问:这是要把我们带到哪儿去啊?!最后到了土城三家寨,才说是到了!哎呀,这是什么地方啊!那么多、那么高的山,近看是山,远还是山。山连着山,此处除了山还是山!简直就是掉进了山海里了!是的,他们是驻进了山海,这儿是乌蒙山脉啊!眼见一片荒凉景象,没有房屋没有路,(公路到这儿就没有了),这难道是传说中的荒蛮之地吗?虽然来时领导说参加三线建设是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可没想到是这样的艰苦!没有房屋,那我们住哪儿啊!这儿的老乡也很贫穷。开滦矿务局先来到这儿打前站的23位处、科级干部接待了他们,此时此地是一无所有,一切从零开始都在两只手上,大家一起搭帐篷。没有食堂就用小锅,一锅锅的轮流做饭,解决饮食问题。没有电每个帐篷每天发一只蜡烛。几天后搭建了一座简易房作为食堂,就这样一顶顶帐篷矗立在荒坡上,成了当时的一道风景线。他们的到来唤醒了沉睡千万年的乌蒙山,给这荒凉的山坡带来了一派生机!后来成立了盘县矿区指挥部筹备处,指挥部把这批技术骨干分配到猴场(山脚树)小井开发处和火铺大麦地工作。接着,辽煤大队也开进了盘县瓦厂地区,后来被整编为74工程处。开始了第一项工程,修建两土公路(两河至土城公路)分两班作业。曹春山被留在了指挥部,负责公路施工,工程进度的测量、统计及汇报工作。工友们早上五点钟上工晚上十点收工,披星戴月地奋斗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当年没挖掘机,一根钢钎一把大锤,工友们甩开膀子打眼放炮,开山凿石、人挑肩扛。没有一句怨言,从不讲报酬,一心想着早日完成任务。吃饭时没有筷子,工友们从树上掰一棵树枝截成两节,就是筷子。当时工地上流行一段顺口溜:“活着干,死了算,白天黑夜连轴转,一定建好大三线!”这充分反映了三线建设工人们乐观而朴实的情怀。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豪言壮语。他们用豪情壮志书写了闪光的青春,这就是三线人!可赞!通过几个月的奋战公路修通了,物资也运进来了,他们又用河沙、黄土、石灰办成三合土,建干打垒的临时房,用油毛毡盖上就是房顶。曹春山他们还是住在帐篷里。雨季来临,连日阴雨绵绵,当地有句俗话“贵州下雨如过冬”,这毫不夸张!帐篷里又阴冷又潮湿,床铺湿乎乎的像刚拧过的毛巾,睡觉时大家只能和衣而睡。而且无处洗澡、无处理发,人人身上都长了虱子和疥疮。就这样他们依然每天脚踩黄泥,头顶阴雨在工地上摸爬滚打。有位工友还幽默地编了一个顺口溜:“‘三线建设’三件宝,雨衣、靴子、破棉袄,一年四季离不了”。他们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工作而不失风趣,慷慨激昂地书写三线建设精神,这就是三线人!可歌!修了“两土”公路及建临时房后,紧接着就是为建设矿井做前期工作,曹春山所在的工程处负责地形图测量,搞全矿区的矿井上下对照图,还有高压线、公路测量工作。这项工作更加艰苦,爬山涉水,精心测量。他们每天用脚步丈量着矿区的山山水水。小云尚至火铺几十公里都留下了他与工友们的足迹!测量地形主要是等高线,一个山包有几百个测点,上上下下无数次,而且要做到测量精准,所以,每一个测点他们都要反复多次测量,认真绘图,以保证不出差错。一年中曹春山穿坏了三双翻毛皮鞋,树丛荆棘刮坏了几套工作服,每天满脸尘土一身泥,但是大家苦中有乐,又一个顺口溜诞生了:“远看是像一帮逃难的,近看是一伙勘探的”,工友们在工作中自嘲取乐。这饱含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书写了一代年轻人火红的年代,这就是三线人!可颂!指挥部的总指挥是个老红军叫李飞,他就像父兄一样对待工友们,是一位让人敬重的老首长。李总和大家同吃同住,同用一条扁担挑沙担土,带领工友们奋斗在工地上。此时,参加三线建设的工人们,陆陆续续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了这里,住进了建起的临时房,大家辛苦的劳动成果,接纳了全国各地支援三线建设的工友们。这时工地有了柴油机发电照明,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荒凉的山坡上也由一排排临时房形成一个个小山村,这是当年盘江矿区独有的一座座“工人村”!寒冬过去春天来临,大家艰苦地工作在这儿度过了夏秋冬。一九六六年春,一天,李总带着曹春山等十几个年轻人到土城河搭一座便桥,完工后李总对此项的工作很满意。原来是彭德怀老总到三线建设的工地视察来了。随即曹春山扶着彭老总走过便桥,到小河的对岸视察地形之后,彭老总亲切地与工人们拉家常。工友们零距离的与中央领导人接触,感到无比的幸福。彭老总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还拉着曹春山的手,问他家住在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想不想家等等。彭老总的关怀使曹春山激动万分。最后,彭老总指着眼前荆棘丛生绿色的群山,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我们备战备荒这个地方太好了,这里会有美好的将来!”当年彭老总的话已经变成了现实,如今美丽的盘州市已矗立在贵州的西部。一九六六年八月一日,为了国家经济建设和战备的需要,中央决定开始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盘县矿区三线建设指挥部所辖各工程处整编为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四十一支队(师级单位)下设有七个大队(团级单位)。曹春山与工友们穿上了绿色的军装,都成为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继续战斗在三线建设的“战场”上。一直干到一九六八年他们终于完成了地形图测量工作。地形图出来了,于是,盘江矿区的火铺、老屋基、山脚树、月亮田、土城等矿井的设计和建设也开始了。 曹春山南下参加三线建设已有三四年了,白天紧张的工作,到了晚上夜深人静时也会思念远在北方的家人,思念的情绪填满了心怀,妻子与孩子怎样了?谁能体会那种思念之苦?而那种思念是一种噬心的痛啊!每年都在盼望那十二天的探亲假。每次探亲那宝贵的十二天,一眨眼就过去了,归期又在眼前,与家人又一次离别,曹春山都不敢看妻子那双含着泪花的眼睛。六八年他回家探亲,这时他的大女儿已经三岁了,见了家里来了个不认识解放军叔叔,就问妈妈解放军叔叔怎么会到家里来了?妈妈告诉她这是爸爸。可女儿却生气地说:“我不认识他,不让他住在我们家里!”一句话逗笑了大家。笑过之余他的心里涌上了一丝酸楚,女儿长那么大自己可没有照顾她一天,内心充满了对妻女的愧疚。可是为了工作,为了三线建设,相聚是短暂的,离别却是常态。 转眼到了一九七0年四月,盘江矿务局向“四一”部队请求接收退伍老兵,曹春山得知后,为了能把妻儿接来,就向部队申请退伍。当时他不够退伍年龄而且还是技术骨干,部队不放,他就向首长说明了家庭的困难后得到了批准。到了盘江矿务局后,五月七日参与组建了“五七”大队(盘江矿务局建安处的前身),后又调入火铺矿筹备处地测科。工作安顿好后他把妻儿从北方接过来了,这时他已是三个女儿的父亲,第四个孩子也即将出生。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但是这个团聚的代价是妻子辞掉了派出所的工作换来的。妻子王淑娣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说小了是为了家庭能团聚,说大了也是为了三线建设,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工作,脱下了警服甘当一名三线建设者的家属。三线人的家属也是伟大的! 家庭团聚了,家里的一切事情都由妻子打点,曹春山更是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过了几年。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到了一九七六年妻子得了重病住进了医院,多年来王淑娣一人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儿女而积劳成疾。曹春山只好请事假在医院看护病重的妻子。人间自有真情在,这时,工友王金利主动帮他照顾四个孩子,好让他安心在医院护理妻子,曹春山感激工友兄弟的情义无价。妻子的病越来越重,治疗也无效,身体慢慢地失去了知觉,他每天帮妻子全身按摩三次也无济于事,妻子已病入膏肓。妻子住院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而不上班又有没有工资,他一家已经陷入饥寒交迫的窘境。此时,一对没有生育能力的夫妇俩想买他的三女儿和小儿子,曹春山坚决不答应痛斥了那夫妇俩。一九七七年三月二十九日,是三十五岁的曹春山最悲痛的日子,那天,年仅三十二岁而受尽病痛折磨的妻子离他而去,抛下了深爱她的丈夫和四个年幼的孩子,大女儿十二岁,小儿子才四岁。老天不长眼啊,把灾难降临在这个刚团聚没有几年的家庭!四个孩子撕心裂肺地哭得天昏地暗,此情此景让在场的医护人员及病友们无不落泪。曹春山也哭干了眼泪,感觉好似天塌了一般,面对亲人的离去,精神几乎崩溃。而新的困难还在等着他,妻子住院欠下矿医院三千六百元,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啊!他的工资每月才七十元,有人让他向矿工会申请救济,可刚强的曹春山却没有这样做,不向矿上伸手。每月工资里扣五十元还债,二十元一家五口的生活费。从此不买肉不吃油,蔬菜是在菜场上买的老菜帮子,孩子们放学及他下班后也去挖野菜。 曹春山还学会了给孩子们做鞋做衣服!他从商店里买了一双鞋把它拆开研究,然后又照着原样把鞋缝好,用废运输皮带做鞋底,用布头做鞋帮,一双双鞋做好了,孩子们穿上了爸爸做的鞋。同样,他买来裁剪书学做衣服,用废水泥袋的牛皮纸剪出衣样,用浆糊粘上让孩子试穿,合适了就按照衣样在布上裁剪后来缝纫,一件件衣服也做好了,孩子们又穿上了爸爸做的衣服。他是又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抚养大,父爱如山啊!孩子们有衣服、有鞋穿不像没有妈的孩子。可是,由于孩子们在长身体的时候,长期缺乏营养个头没有长起来,他也患上来浮肿病。一九八三年终于还完了三千六百元的欠款,一家人整整过了六年的苦日子还清了全部债务。妻子去世后,曹春山在家庭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也没有旷过一天工,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这是一个不向困难低头的三线人! 这年,矿上把曹春山调到了工作薄弱的通风队任队长。他到任后就到井下对整个通风系统摸排了一遍,了解到通风设施没有跟上,就加强通风设施的管理,对木工实行承包制度,结果大见成效,工人们加班加点地干,一年的木工活三个月就完成了。他把在开滦技术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改变了原来的通风管理方式,制定了严格的纪律来约束职工。一九八三年底山东煤炭系统来人对火铺矿矿井通风工作进行检查,得到了一致好评,通风工作由原来的落后变成了先进。山东的领队问曹春山:“像你们这样管理,能保证多少年不出瓦斯事故?”“如果管理到位就永远不会有事故发生!”曹春山信心十足地回答,让山东的领队钦佩不已。他一丝不苟严谨的工作作风,带领全队工人努力工作,一九八三年荣获了“全国统配煤矿通风甲级队第一名”的光荣称号,一九八四年又获全国第一名,为火铺矿争了光,为盘江矿务局争了光!他也连续被评为盘江矿务局的先进工作者。这是一个三线人的荣誉!曹春山不管在哪个岗位工作都干得出色,一九八五年又被调到了矿工会,他尽快地适应了新的工作,把建矿以来不健全的资料整理完整。工会实行排版化管理,又尽职尽责地做好各办公室的排版。六盘水市总工会来火铺矿视察,受到了骆雪宗主席的称赞,并把他们的此项工作,作为优秀典型向全市推广。后来矿工会又让曹春山抓摄影、摄像工作,在八五年底他被矿上送到北京广播学院进修,通过学院教授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的努力,曹春山学成归来,用镜头报道矿区工作、矿区新风貌。他的图片作品在全国、全省摄影大赛中获奖好几次。后被全国煤炭基金会摄影学会吸收为会员,也是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这就是一个三线人的平凡工作!走上三线路,无悔这一生,是曹春山等三线人的胸怀。通过老三线人和三线人的后代,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盘江矿务局现在已成为全国五百强企业,发展为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已搬迁省城贵阳,集团下属子公司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已经上市十多年。盘江矿区的中心区设在干沟桥,此地高楼林立,市场繁荣。矿山部分职工、家属也安居于此,也是一座美丽的新区,是盘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前梦想的神话已变成现实。当年那个南下奔赴贵州西部三线建设的年轻帅气的曹春山,如今已是为年过古稀的老人了,一九六五年离开家乡风风雨雨五十四载,于一九九四年末退休安享晚年。他一生献给了三线建设,用老三线人的话来说,他们是一献青春,二线终身,三献子孙!曹春山的的儿女都在矿山工作,在爸爸工作过的地方工作。当前无数个矿二代、矿三代工作在盘江矿区,继续父辈们的事业,进入老三线新时代。为发挥余热,二00五年曹春山又在火铺矿离退休党总支工作,担任总支委员,无任何报酬义务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年。二0一五年经朋友介绍,比曹春山小十多岁的熊玉珍女士走到曹春山的身边,她也是老三线人,青春年少时加入了三线建设大军,在盘江矿区参加修建老屋基铁路隧道,修建火铺、平关隧道,还在火铺尖山打过石头,她深知老三线人的艰辛生涯不易。熊玉珍女士早年离异,一人在生意场中打拼二十多年,并把孩子抚养大,现在孩子已成家立业。曹春山则是独自一人将四个孩子抚养成人,工作没有因此而受影响,反而干得很好,是个坚强的男子汉。当熊玉珍得知不向命运低头的曹春山后,就对他产生了好感,相同的经历使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后来她进一步了解到,矿区棚户区改造曹春山住的房屋也被拆掉了,他只得租房子住,而自己在红果有很不错的住房,善良的熊玉珍女士毅然决定,与曹春山牵手白头。现在老两口相互照顾着对方,双方的心都系着彼此,生活得很幸福。曹春山外出拍摄是每天的必修课,身边总有老伴熊玉珍陪伴,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中央电视台来盘州拍摄反映大三线中,煤炭三线建设的连续剧《最美的青春献给你》,剧组聘曹春山为顾问,他就天天随着剧组奔波(剧组拍摄经常换地方),给导演讲当年的生产情况、矿山生产知识及一些名词专业术语,协助剧组拍摄。还拍了不少剧组拍摄过程的图片,看到剧组再现当时艰苦工作的场面,激动得热泪盈眶,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年代。不禁有感而发:“风霜雪雨五十年,恰是开弓一箭穿。回忆当年苦于累,谁想三线有今天。盘江美景看不够,但愿再活五十年!” 三线建设是一簇点燃民族心灵的圣火,这簇圣火燃出了三线建设的文化,燃出了三线建设的精神,燃红了老三线人的青春岁月!青春无悔,无悔青春!
主办:“文运盘州”文学沙龙
编辑:潘何瑶
图片:来自网络
审核:李廷华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