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提倡爱人之道,明人伦秩序,提倡修身养德。因此儒家是关于人伦的哲学,是关于修身的道德的学问。人类社会无论怎样提高,总是要解决个人与社会、身体与灵魂的关系,这在儒家学说中叫做“群己之道”和“身心之道”。特别是“身心之道”,它关系到我们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自处,怎样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守正自己的位置,守好内心。在修身上,儒家强调静心之道、自强之道、大度之道,慎独之道和自省之道。
静心之道。古人认为心是思索的器官,而眼耳鼻口不具备思索的功能,因此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就像老子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心具有思索的功能,处于身体的核心部位。因此中国文化历来强调静心之道,把静心修德作为人生第一要义。儒释道三道都主张人要涵养静心功夫。儒家在中庸篇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知止知定,接着静心,心安则能思索,认真思索后才能有所收获。道家则主张“致虚极,守静笃”,这是老子提出的静心最高境界,提倡人清心寡欲天然无为,抛弃世上一切功利,沉淀内心,达到一种无欲无求清虚的境界。而佛家主张“戒定慧”。因此,诸葛亮小编认为‘诫子书’里面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可以行稳可以致远。
自强之道。中国是自强不息、追求向上的民族,这也给中华民族注入了强劲的提高动力,这一方面与中国哲学的源头《易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儒家创始人孔子自身的想法和性格有关。《易经’里面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要进修天地灵魂,天地山川河流风云雷电何曾停止过,它们的运动始终向前提高。人也要进修天地灵魂,奋发图强,不停止奋斗开拓的脚步。孔子就是个生活不息奋斗不止的人,他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进修教学上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面对重重挫折与困难,他秉承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灵魂,奋勇向前老死无悔。孔子曾经告诉偷懒的弟子和想辍学的弟子,活着就要努力,只有死人才会长眠。
大度之道。中国文化充满辩证法影响,道家和兵家想法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儒家辩证法表现为“中庸之道”和“权变之道”,做任何事务都不能过头,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拼搏也要有节奏,身体跑快了,灵魂跟不上;灵魂跑快了,身体跟不上,因此身心必须要协调配合等一等对方。努力是好事,刚强也是好事,但过了头就不如不及急,因此中国文化一方面提倡刚健自强积极进取,另一方面也提倡柔软之道。《易经’里面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人像大地一样有宽厚的胸怀,有虚怀若谷的境界,人能容人,则人能容你,如此彼此的全球会更加宽阔,人生道路上互相扶持,共享阳光同担风雨。儒家提倡恕道,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大度大度,推己及人换位思索,如此人间有爱,全球和谐。
慎独之道。人是社会动物,因此一般在公共场合人大多能遵守社会规范,由于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人也有动物的属性,是动物就有本能,在无人看见无人约束的时候,人往往会做出有违道德,违反法律的事务,因此慎独又一个人道德境界的试金石。慎独其实有三种境界,一是慎心,二是慎始,三是慎终,始终保持心的正确路线。孔子说慎独的技巧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实说白了就是让人培养德性,远离兽性,但这个事务殊为难得。因此说慎独也是个人道德修炼的最高境界。
反思之道。自省反思对人来说特别重要,苏格拉底说人生需要反思,而冯友兰先生则说对人生的体系性反思就成了哲学。因此,反思可以让人提升智慧。在中国文化中这种反思灵魂就是被称为自省。孔子说人生要“三思而后行”,曾子说要“三省吾身”,都是说人生需要反思和思索。
法国作家拉伯雷说:“人生在世,各自的脖上扛着一个褡子,前面装着别人的过错和丑事,由于经常摆在自己眼前,因此看得清清楚楚;背后装着自己的过错和丑事,因此自己从来看不见,也不理会。”儒家的自省灵魂更多的是“反求诸己”,做人最重要的是严格要求自己,做事的成败、祸福都是自取,而不是靠别人。不能“睡不着觉怪床歪”,要从自己身上找缘故;更不能“命苦怪政府,点背怨社会”,而要深入内心,时刻自省反思,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