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移步换景的作文400字左右 移步换景的作文400字怎么写啊? 移步换景的作文100字

移步换景的作文400字怎么写啊? 移步换景法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

移步换景的作文400字怎么写啊?

移步换景法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就采用了这种结构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其主要表现在: (1)把行踪交代得清清楚楚:台北—嘉义—坐火车进山—阿里山—神木—林区—曲径幽路—看到神木—下山。 (2)进山时抓住林海幽深的特征来写:原始森林广阔无边—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山间的青苔树—无边无际的森林—受巨创后的神木。这样,作者以自己的行踪为线索,表现了不同时间里多种景物的风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游踪线索一以贯之,来去分明。因游踪主人翁多是作者自己,所以一般都宜用第一人称。这样文章以“我”的游程为线索写,不会杂乱。 ②立足点的变换必须交代清楚。移步和换景必须保持一致,决不可超越立足点去描绘景物。也就是说,随着主人公的“移步”,不断地变换立足点,有怎样的“立足点”,就应当有怎样的“观察对象”。 ③要形神兼备。形,指外部状貌;神,指本质特征。描写时既不可只求“形”似,也不可有“神”无“形”,形神兼备,似“神”为主,尽量凸现被描写对象的独特性。因此,“移步换景”就绝不是自然主义的游踪写景,必须写出作者独特的感受。 ④粗细要结合。粗略的勾勒和细致的描摹应辨证地统一起来,使人们对被描写的对象既有概括的轮廓印象,又能具体地觉察到景物细部情形,以便对描写对象有较全面的了解。 ⑤实写与虚写要辨证地结合。描写要有虚有实,这是一般要求。“移步换景”则应以实为主,虚实结合,使读者既能看到实体,又能调动起主观联想和想像。

阿里山随想 阅读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阿里山纪行》阅读题答案课后练习一课一练

第一部分:

1.根据拼音填字成词:(4分)

风m媆plain 山l俓plainn d奖plain 听 雄j慭plain 山间

2.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4分)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 )、人( ),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 )、阴( ),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3.下面括号中的词语读音相同,请选用合适的填人空格,并简要说明选用理由:(4分)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有如 、如蝇、如蚊的声音……那是静谧的世界、洁净的世界,甚或是 的世界。(禅 蝉)

(2)虽到了人迹罕 的地方,却令人兴 倍增。(至 致)

4.本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字里行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第二部分:

(一)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不尽然是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不过,它经过了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 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上山渐渐地云雾浓稠。山岚云气 入车窗又 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那也是一颇有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站。售票和入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有一种瞬间感受——像是在另一个时代。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5.文中方框中应加入的动词依次是 。(3分)

6.“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3分)

A.阿里山是台湾的一个部分。

B.要到台湾必须先到阿里山。

C.阿里山是台湾的代表和象征。

D.不到阿里山,没人承认你到过台湾。

7.这一段写森林小火车以及森林火车站,主要突出了 的特点。(3分)

8.这一段文字简略描写了上山途中所见的景物是 和 。(4分)

9.“山下尚是阳光灿烂,上山渐渐地云雾浓稠。”主要是从 角度写景;“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主要是从 角度描写了,这两句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4分)

1.略 2.略 3.略 4.阿里山风景如画,山高林深,无比幽静;原始森林无边无际,形态万千;青苔密实浓厚,“神木”坚韧挺拔。作者不仅充分抒发了对如诗美景的赞叹之情,还表达了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 5.穿、漫、溢 6.C 7.古朴 8.林海、云雾 9.视觉;触觉;山下山上温差极大,突出阿里山非常高大。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