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了解哪些有关鼎的故事写出来和同学分享一下吧?
1、鼎的来历。
《春秋左氏传》记载:夏朝初年,夏王启划天下为九州,设立州牧,命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代表九州。
又令能工巧匠将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仿刻于鼎身,一鼎代表一州,陈列于宫门外,使人一目了然各地的民风民俗,以避凶就吉。
据说此举可得上天赞许,夏朝就会深受天帝护祐,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九鼎的铸成,象征着全国的统一和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代表了夏王乃天下之主,不容冒犯。
2、庄王问鼎。
夏启铸九鼎,后经商朝、周文王、周武王,传至东周王室,那正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周天子已无力控制整个天下,只能听任各家诸侯雄起称王。
楚庄王便是五霸之一,他内修政理、外主改革,楚国很快就强盛壮大起来,即位三年,便灭了庸国,第六年打败宋国。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兵攻打戎狄,路经东周都城洛邑,在城郊举行阅兵式,耀武扬威,恐吓周室,大有取而代之之意。
有名无实的周天子被吓坏了,忙派大夫王孙满出城犒劳楚军,以讨好楚庄王。
当时楚庄王高高在上,咄咄逼人道:“听说禹启铸有九鼎,已传三代,为传世之宝,现陈列于洛邑。不知鼎的轻重和大小如何?请你为孤王讲一讲!”
王孙满早已听出庄王的弦外之音,立刻严肃地驳道:“夏商周三代相传,是靠德来维持的,不是靠九鼎。若有德,鼎虽小也重;若失德,鼎虽大也轻。现在周室虽已势威,但周天子并无过错也未失德,还不是有人可取代的时候,故而,鼎的大小,你就别问了!”
王孙满不卑不亢的回答,令楚庄王清醒了发热的头脑,也打消了他的非分之想,他自知尚无取代周室的实力,只好偃旗息鼓,告辞离去。
庄王问鼎,大有窥窃政权之意;王孙满之答,却是保卫政权之心,一问一答,隐匿着深刻的政治内涵。
3、一言九鼎。
《史记·平原君列传》记:战国时,秦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孝成王急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平原君准备带20名门客去完成使命,但挑来挑去就挑选了19名,还差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门客毛遂自告奋勇要求跟去,平原君将信将疑,勉强答应了他一起出使楚国。
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王谈了很长时间,希望楚王“援赵”,但楚王却始终含含糊糊,不明确答应。
这时候,毛遂说话了:“楚王,我们今天来求你出兵援赵,你始终不发一言,但你别忘了,楚国虽兵多地广,却屡吃败仗,连国都差点丢了。由此可见,实际上楚国更需要与赵国联合起来抗秦的呀!”
一席话,说的楚王心服口服,马上就答应了出兵去救援赵国。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赞誉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意思是:话语作用大、信誉高,一句话就有九鼎之决定力量!
和杯弓蛇影来源相同的成语?
杯弓蛇影原义是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后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这个成语出自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怪神》。记载的是一个叫郴的人,在家中请一个朋友来吃饭,朋友却把杯中弓箭的影子当蛇了。
下列成语有异曲同工之妙:四面楚歌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惊弓之鸟
含有鼎字的成语故事
- 大名鼎鼎、人声鼎沸、钟鸣鼎食、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鼎鼎大名、匡鼎解颐、鼎食鸣锺、鼎镬刀锯、钟鸣鼎重、一语九鼎、五鼎万钟、天下鼎沸、山林钟鼎、群情鼎沸、商彝周鼎、大烹五鼎、负鼎之愿、刀锯鼎镬、调和鼎鼐、鸣钟食鼎、言重九鼎、商彝夏鼎、鸣钟列鼎、鼎铛玉石、春秋鼎盛、牛鼎烹鸡、笙歌鼎沸、鼎铛有耳
含有 鼎 字的成语
- 大名鼎鼎、人声鼎沸、钟鸣鼎食、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鼎鼎大名、匡鼎解颐、鼎食鸣锺、鼎镬刀锯、钟鸣鼎重、九鼎不足为重、一语九鼎、五鼎万钟、天下鼎沸、山林钟鼎、群情鼎沸、商彝周鼎、大烹五鼎、负鼎之愿、刀锯鼎镬、调和鼎鼐、鸣钟食鼎、言重九鼎、商彝夏鼎、鸣钟列鼎、鼎铛玉石、春秋鼎盛、牛鼎烹鸡、笙歌鼎沸、鼎铛有耳